四月是读书月,免不了要多聊读书。
“读书日”快到了,网上纷纷讨论读书的好处。
以我的体验而言,读书能助人摘掉认知障碍的有色眼镜,进化想象力的自由之翼,追随智者贤人的思想足迹,学习前辈能人的方法心得。
像大树一样,尽情吸收成长所需的养分。
说人话,读书真好,能开阔视野,系统化学习知识,锻炼深度思考能力,还是在跟作者聊天、交朋友。
可是,也有很多人看不下去,无法坚持,看了没收获。
这是为什么呢?
方法很重要,决定了你能否看下去、能否学到东西。
去年,我写过一篇《如何高效阅读》的文章,经过一年的实践,有了点新体会,升级了我的阅读心法,来看看有哪些更新。
1、带上问题与兴趣去看书
首先,要自己去找书。
别人的书单,未必适合你,可以参考,但别依赖。
找书,要想自己当下有什么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再去查该问题领域里最牛的人,看看他的作品,或他推荐的书。
实在想不出来,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先看几页,行动起来。
其次,一本书看不下去,赶紧换,别纠结、别担心,不是你的问题,还不到时候,看不下去很正常。
果断放下,去找看得下去的书。
最后,在看的过程,要带着问题,但也不要急功近利,别指望书中一定有明确的答案。
读书,是用来打开自己的眼界和思路。
有时作者一句话,就能点醒我们,换个维度,也许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这有点像,你去找一家偏僻的美食店,当你寻寻觅觅、转来转去、垂头丧气时,兴许某个转角就会撞见指路人。
2、带上多重分身去看书
在《如何高效阅读》中,我总结了,从台湾作家李欣频老师课上学到的高招——以作家之眼去阅读。
换个视角,我们会看到,与读者身份所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比方说,书的整体结构、书中对某些事情的表达方式。
有时,我们会觉得有些想法,却表达不出来,这是积累不够。
若能用创作者的身份去看书,会对书中的思考方式、表达技巧、遣词造句、有趣的比喻等非常敏感,一本书下来,可以积累大量的素材。
产品经理们,天天讲「同理心」,我听到耳朵都快生茧了。能真正用好它的人,有几个?
想象自己有多重分身术,随时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而以不同视角,去做产品、观察事物、看待他人与自己。
这样一来,自然能体会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也不至于发生跟程序员打架的闹剧。
3、带上感受去看书
万万没想到,我会在一本心理学书中收获一个阅读的高级心法,简直如获至宝。
有没有发现,我们疲于应付生活、工作,对生活中的点滴,越来越习以为常,视而不见。
对周遭的事物,越来越麻木,没有感觉,说严重点,像行尸走肉。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老师在《自在成长》一书中写到:
我们应该带着情绪去生活。
我们阅读的时候,如果没有带任何情绪,也没有愉快的想象参与,那么这些言语记忆只能在大脑中保存很短的时间,就会消失了。
如果阅读时产生心身体验,不管是愉悦的还是伤痛的,这些情绪会在细胞组织里积攒下来,留下印痕,不管多久,类似的刺激会准确地激发记忆并让我们重新体验那些情绪。
带着情绪去生活、学习、交友、工作,才是丰富人内心记忆的根本。
知道为什么看书总是记不住了吧?
聊到这,我似乎有点明白,为何我的高中室友能成为学霸。
他常常在看某些书后,突然站在上铺,狠狠地把书甩到地上,啪的一声巨响,又拍着大腿,大呼:作者太有才了。
把我们吓得目瞪口呆,还差点被投诉。
在电影《心灵奇旅》中,千年老灵魂「22」没有身体,无法感受,吃披萨拉披萨,打脸也不疼。
当它进入主角乔伊的身体,才体会到,原来生活如此美妙。
留意身边的美好,车上一次温馨的让座,路边一朵微笑的花儿,天空一片舒卷的云彩,都能唤醒我们与生俱来、敏锐细腻的觉知。
带上它,才能在书中体会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平凡朴实、深刻睿智。
我们会因发现一个好点子,而尖叫不已;会因看到作者的犀利文笔,而拍案叫绝;会因看到动人的故事,而潸然泪下。
4、带上「心」启航吧
众所周知,读书要做笔记、去实践,才能真正地掌握,此言不虚。
不过,这些都是操作层面,只要你真想做,很快就能上手。
然而,大部分人无法行动的根源,还在于心态上、思想上出了偏差。
习惯性地为自己找借口,不由自主地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今天事情太多,明天身体太累。时间一天天过,与人的差距越拉越大。
没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读书好似一面镜子,在这件事上出现的问题,在人生的其他方面也存在,只不过被照见出来,无处躲藏。
当你真正下定决心,拿起书,每天看几页,文字之翼会带你飞向更广阔的未来。
相较之下,这点阅读方法,不过是增加点谈资罢了。
— END —
你好,我是四月同学。曾经的产品小白,到产品部负责人,一路打怪升级,书写《一个 10 年老产品人的进阶故事》。
深耕十载,扎根于 B 端,死磕过 C 端,出过高校教材。有从 0 到 1 的开创磨砺,也有千万级用户的经营积累,还有千万级月流水的平台运作。
点赞关注,成长路上,有我相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