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
你停下来,呆若木鸡
你回眸远视,任凭时光流逝
难道你真的丧失了理智
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将这个世界回避
这个世界犹若一扇开启的大门
门外却是无垠的荒寒大漠
那个和我失去同样东西的人
已无法找到立足之地
你停下来,面如土色
你注定要在这寒冬中迷失方向
如同那直上的炊烟
在不停地寻找更加寒冷的空间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张楚有首歌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歌词写道:“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大家应该相互交好,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没有选择,我们都必须恋爱。”
或许现在“孤独”是个很时髦的词,就跟口香糖似的,嚼在嘴里,是很酷的一件事。于是涌现出很多每天借酒消愁、大喊着“全世界老子最孤独”来装逼的人,甚至连幼儿园中班的小源也加入了这样的队伍,他哭闹着说“老师,同桌小菲不跟我玩,伦家好孤独!”
我觉得张楚的歌可能主要是唱给这些人的,但当我脱去一层层虚伪的外衣,我毫不保留、无比坦诚、无比残忍地把自己解剖到毛细血管、分子、原子、电子、夸克(还有没有更小的?我是科盲,我不懂)时,我仍然觉得“孤独”不是“装逼”这么简单。
根据张楚歌词所写的内容来看,其实那不能称之为“孤独”,而是“寂寞”。寂寞是相对的,一个人会寂寞,如果有父母陪着、有爱人陪着、有兄弟朋友陪着,你就不会寂寞了。而孤独probably(这个词比possibly更倾向于肯定,我姑且给它赋值99.9999%,达到太阳能级硅的精度要求)是绝对的,即使是跟你最爱的、最爱你的人在一起。
《海上钢琴师》中,即使有朋友陪着,1900仍然孤独,他始终不肯踏上比钢琴键盘复杂太多倍的陆地,宁可随废弃的轮船一同被炸毁;《碧海蓝天》中,即使有爱人陪着,Jacques仍然孤独,最终选择了碧海深处的一抹蓝,与海豚共舞,他真地看到了梦中的美人鱼。这两部电影真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我的心虽然很痛,但是我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偏执、他们的选择。
我很相信“知己,就是把一个灵魂放在两个躯壳里”这句话,尤其是我跟很多好兄弟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只恨黑夜太短的时候。但是这句话仍然是相对的,比如说你的第一重人格跟你的爱人很合拍,你的第二重人格跟父母很谈得来,你的第三重人格跟这个兄弟很有共鸣,你的第四重人格跟那个朋友很投机......但总有那么一重或几重人格,你是跟你身边的所有人甚至跟世上所有人都是无法交通的。就像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上帝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然后彼此就不能进行交流沟通。从这一重或几重人格来说,每个人的孤独都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是被遗弃在宇宙航船中的孤儿。
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Mark Baueriein写了《最愚蠢的一代》,得罪了8700万美国年轻人。在书中,他提出一个让美国教育界困惑不已的问题: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年轻人,至少是美国的年轻人,包括高中生和大学生,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社交网站、即时通讯和手机短信上了。”Baueriein说。
尼尔森的调查数据显示,年轻人最常去的10个网站中,9个是社交网站。Mark Baueriein对Facebook尤其深恶痛绝,他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余秋雨说“成熟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停止鸡毛蒜皮的碎碎念,停止无病呻吟的申诉求告,因为这对于别人、对于将来的自己根本毫无意义。我们这些普通人实在没有必要在意别人的评判议论,因为根本没有人注意你。所谓“人言可畏”,那也主要是对马云、章子怡那些名人而言,而平头百姓,根本没有值得外界评头论足的新闻价值。
但是,将年轻人的“浅薄化”完全归咎于数字技术,是否过于粗暴和简单化呢?“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年轻人需要在自己的生命中保留一个空间,可以与历史、与艺术、与公民理念相遇。”Baueriein说,“如果他们24小时腻在一起,这点要求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看电视和上网给人一种热闹的假象,关掉机器后人会感到特别寂寞,容易导向抑郁。这就像和没有感情的女人做爱,高潮之后是更大的空虚感和寂寞感。“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只有本来就是单人行为的读书和写作,才能把令人低沉的孤独变为自甘寂寞的幽独,它可以让你自我疗伤、自我修复,构建和耕耘自己永不荒芜的精神世界。
周国平说:“孤独之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这种面对整体和万物之源的体验,便是一种广义的宗教体验。”
帕斯卡尔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对于精神世界荒芜的人来说,他自己都觉得自己乏味,不知如何与自己相处,非常痛苦。而精神世界丰裕的卡夫卡说:“孤独是一种享受。我安静下来,我的世界也跟着安静下来。”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孤独是为人之所必需,如果没有了这份孤独,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活着,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要想对他人好又从何谈起呢?
认识到“孤独是绝对的”,并不会让人感到痛苦、悲伤、绝望。它让人心平气和,让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它让你谦卑,因为所有别人能带给你的,都成了惊喜。它让你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心。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不同的自我,他们彼此可以对话。
当你用心看完一本好书、写完一篇文章,神清气爽,你的心灵和感知变得更敏锐,更能觉察到周围的细微变化,世界立刻清晰了。你的身心灵、精气神协调统一,你跟这个世界也达成了和解。充满电、加满油,去迎接生命的下一段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跟打坐禅修是一样的,都是一种修行。
Bob Dylan的《Blowing in the wind》的歌词中写道:“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天哪!Bob Dylan真是太有感受力和洞察力了,这么好的歌词一定是老天把着手写的。在纷繁嘈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美好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的心灵钝化了,变得麻木不仁。
认识到和接受“人的孤独是绝对的”,会让你更加带有感恩之心来生活。父母、爱人、兄弟朋友,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上都不能理解你,但即使不理解你,他们仍然支持你,做你坚强的后盾。我觉得这比“我理解你,然后支持你”更真挚、更深沉、更温厚、更博大。
周国平说:“孤独中有大快乐,沟通中也有大快乐,两者都属于灵魂。一颗灵魂发现、欣赏、享受自己所拥有的财富,这是孤独的快乐。如果这财富也被另一颗灵魂发现了,便有了沟通的快乐。所以,前提是灵魂的富有。对于灵魂空虚之辈,不足以言这两种快乐。”
两个孤独的灵魂之间才有真正的交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尤其是我自己生命中充满了太多的缺憾,我更是发自生命地去珍惜我的兄弟朋友们。我真地非常非常感恩生命中有你们,老天待我不薄啊!即使身处异国他乡,我也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之感。也许平常各忙各的、彼此也疏于联系,有时候本来拿起电话,但是心里千头万绪,突然不知从何说起,唉!还是算了吧!也许人家正忙呢,也许人家现在没有心境跟你尽兴地聊,于是犹豫半天还是放下了电话。也许有太久不见面,但是也没有丝毫的陌生、隔阂和疏远,没有太多寒暄,假模假式,就像炮友约会,直奔主题,直接高潮,乘兴而来,兴尽则返。
梵高先生
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不管你拥有什么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让我再看你一眼
星空和黑夜
西去而转折的飞鸟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李志的歌曲《梵高先生》
我强烈推荐李志在义乌隔壁酒吧演唱的版本:昏黄的灯光,他好像喝了酒,直呼出钱请他唱歌的人为“傻逼”。他提醒观众“不要合唱,我一个人唱”,但观众不听,他一改之前那种低沉、浑厚的嗓音,变成了嘶哑的哀嚎,观众再也不敢跟唱了。虽然他很桀骜、叛逆、逼格很高,但是这个版本确实更抓人、更震撼,你不得不说他确实屌炸天了(这也可以作为前文“好的艺术家忠实于表达自我,顺带着打动别人,这样效果更好”的例证)。他有些地方像发清辅音一样,完全是气息支撑,有破音的感觉,像划玻璃那种刺耳,听得起鸡皮疙瘩。声音回响很好,无比空洞,荡气回肠,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首歌之于李志如同宗教,他要求自己每次唱都能成为经典。在有次跨年演唱会上,这首歌居然被弄成了《难忘今宵》《明天会更好》全场合唱的大团圆气氛,他宁肯自己不唱,而让给伴唱演唱。
李志的这首《梵高先生》,歌词几乎一半都是“孤独”。“孤独”也跟“天才”一样,成为了梵高的一个标签。网上有个帖子叫“如果艺术家也有群:梵高的朋友圈”:梵高在朋友圈发了一幅自己的作品,引发各国画家参与讨论,包括法国画家莫奈、库尔贝、马奈、德嘉、雷诺阿,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特和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大家讨论得很热闹,但没人理会梵高,而对话的结尾竟然出现了......这个帖子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反映了梵高的孤独,大家可以自己到网上去搜索,非常有趣。
真正的孤独是一种享受,是为人之所必要,对于梵高这样伟大的天才就更是如此,孤独是上天给梵高“痛并快乐”的恩赐。试想一下,倘若他有一帮狐朋狗友,整天约他泡酒吧,身边有无数女人环绕,元素周期表都排不过来,整天“约稿(搞)”,倘若他年少成名,整天疲于奔命应付各种社交场合,这里发表重要讲话,那里剪彩、种树、吃包子,他还能留下这么多伟大的作品、这么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