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改了一个名字,一开始就想用“邬言慧语”的名字,可惜被人抢注了,只能用“禅堂引磬”用了四个月。现在想了想改成“邬言惠语”,同时目标也改变,断绝了做出有名的公众号的妄念,改成安置自己的读书笔记,也算自娱自乐吧。
海灵格《谁在我家》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爱的家庭系统排列理论,后半部是心理咨询师的注意事项,两个晚上读完了的前半部分。
如果让一个人变成白痴,就让他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心理学我本身是一个外行。之前读过的心理学书籍有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武志红的《巨婴国》,还有就是这次这本海灵格的《谁在我家》。无论读哪本书,都会感觉到一些匪夷所思的地方。究其原因,我是一个无神论者,而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多少有点灵性体验,无法和神秘主义脱离。所以我就用一个外行人的角度说一下自己可以理解的东西。
《谁在我家》的前半部,其实除了总纲(之前那篇公众号有写)。剩下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伴侣关系,第二部分是亲子关系,第三部分是家族关系。前者是横向关系,后者是纵向关系,最后一部分是传承。
由于夫妻关系是横向关系,所以维持要形成一段和谐的夫妻关系,关键是平等。
不论一个男人还是一个女人,各自都有各自的缺陷,却又可以相互互补。这就导致了婚姻的产生,男人和女人结合成了一个整体。从此男人有了热饭热炕头,而女人有了一个强壮的卫士。从古至今,婚姻的逻辑就是这样,如果男人离开女人,或者女人离开男人,生活就会困难得多。而为什么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因为文明的发展让男人和女人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一个单身者也能过的非常好,婚姻就不是必须品,现在很多人所谓的爱,其实是一种性欲,当性欲泯然,也就是换伴侣的时间到了。
正因为我们是平等的不完整者,所以我们才彼此需要对方,而婚姻的本质是平等的交换。虽然这么说会得罪女权主义者,但是男人和女人天生就是不同的。一段和谐的婚姻就像一把钥匙插入锁。男人应该有男人应该有的付出和索取,女人也应该有女人应该有的付出和索取。正如钥匙的齿一样,有凸出的地方,也有凹陷的地方,双方平等的交流,锁和钥匙才会严丝合缝。
所以海灵格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男人应该有男人的样子,女人应该有女人的样子。很多时候女人总是想不通一些问题,比如总是有女孩会问,男人是不是都不喜欢过于能干的女人。我对此的理解是,如果一个女人能干所有事,那她为什么要结婚呢?找一个性伴侣就可以,并没有结婚的理由。无论朴槿惠,英拉,蔡英文,都并没有结婚。
我并不是表达男人比女人更优秀,海灵格始终在强调男女是平等的,互补的。女性既然为家庭付出了很多,一样有资格让男性承担他该承担的那部分。甚至让对方承担这是义务,要给对方有机会付出。这让我想起《射雕英雄传》中的空明拳,周伯通的招式透露着道家思想,比如“空碗盛饭”“空屋住人”。正是因为有“空”的存在,所以双方才存在互相交流的连接。如果只有一方单方面付出,对另一方未必是一种很好的体验。相互的付出应该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并不是等价的意思,而是心理上的平等。
另外海灵格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一般人会和自己的第一任连接更紧密,和之后的伴侣会更美满。第一任连接更紧密的原因是,越是往后的伴侣,分手的罪恶感就越小。而是经历的离异越多,自我边界也就更清晰,更能在婚姻中做到平等对待对方,也就越美满。
而亲子关系,就和婚姻关系不太一样,亲子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关系。父母只承担付出的义务,子女只承担接受的义务。这是一种单向流动,产生的连接天生就是不平衡的,不能倒流。
父母和孩子之间第一次付出和接受,跟人们日常之间赠送和接受礼品是不同的。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生命的时候,所接收的只不过是父母先前从上一代那里接受来的东西。当孩子按父母现实状况接受父母时,也就是当孩子珍惜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时,爱才能取得成功。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一切东西,可以由其他人来提供,但是,他们的生命,只能由父母供给。
在年幼的孩子中最容易见到这种情况:他们毫不隐瞒地模仿自己的父母。但是,孩子们这种爱的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会继续在他们内心生活里运作,继续在家庭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种发自爱的行动,会让孩子跟随着父母受苦。虽然这常常是无意识的,但是,由于不断地重复父母的不幸,从而使这种不幸一直延续下来。
我在阅读这段时想到了鸟山明的漫画《七龙珠》,其中带着孙悟空长大的爷爷叫做孙悟饭,然后孙悟空也给自己孩子起名叫孙悟饭。面对自己孩子就犹如面对自己的父母,养育孩子就犹如对父母的付出。
听过很多人说这句话:“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才能体会到当父母是多么幸苦。”其实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已经从父母那里承接了一些东西,然后反馈给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系,其实是父母对自己的父母关系的一种替代。当一个成人觉得自己父母对自己有欠缺时,他会转而对自己的孩子来索取。而当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仅仅应该接受,一旦错位成付出,对孩子的心灵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这就好比很多领养孩子的家庭其实无法给予孩子完全的爱。领养孩子家庭的动机本身就是为了领养一个孩子来弥补自己家庭中的缺陷,带着索取的意思,孩子往往还要承担付出的责任。这就使得家庭排列错位。
很多父母不负责任的话语,也会给予孩子莫大的压力。比如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我和你爸不离婚,都是因为有你。”“我和你爸结婚,是因为当时先怀了你。”对于孩子要明白,这不是自己的责任。父母无论结婚还是离婚只是因为承担自己做事的后果而已。一旦孩子想要担负起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时,家庭排列就产生错位。
虽然写了这些,我自己也觉得写得很不满意,毕竟我没有孩子啊。我个人倒是想起了前天看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当时看完后我一直觉得很奇怪,正男的母亲抛弃了正男,给正男带来伤害。菊次郎做了很多安慰正男的事,反而去老人院看了同样在幼年时抛弃了自己的母亲。我一开始觉得逻辑上讲不通,既然看到正男如同自己小时候一样被抛弃,不是因该更加对母亲觉得绝望吗?怎么会反而原谅自己的母亲。后来我想,是不是菊次郎如同父亲一样的照料了正男,反而激发了菊次郎对自己母亲的投射。
最后一部分海灵格写了家族命运,读的不是很明白。叫做双重转移,意思是家里的一些成员的痛苦,会转移到其他成员身上。这种转移可能隔代,在潜移默化中给另一个家庭成员造成伤害。比如家里的孩子在年幼时夭折,虽然大家已经很久不再提起他了,但是他的影子会困扰着其他孩子,你无法当他不存在,只有坦诚的接受他,家庭排列才能完整。又比如家里祖父这辈有一个人杀人犯,这种影响会让家里的有的孩子也有暴力倾向,这种倾向可能因为一些方式传递了下去。虽然这部分匪夷所思,但是我自己代入却又有一些准确,这实在太可怕了。
最后总结一下,海灵格的理论其实就是每个人在家庭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论谁都不应该尝试替代其他人的位置,不同的就是不同的,正确的方法存在弥补和接受。家庭关系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这和雇员关系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