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一个偶然的探索,让我走进图书馆,坐了两个小时。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神奇,也就是从这两个小时开始,细数下来,让我的阅读生涯持续到了今天,再过4个月,就已经6年了。
自己在初中高中是一个不看书的孩子,一本课外书都没有看完过,总觉得这个玩意儿,这么多字,看起来好累,别人说,一看书就想睡觉,而我是根本就没有看书。但是,心里面知道,看书是一件好事。
就在本周的周二,会长问我愿不愿意做这期的分享人,我犹豫了几分钟,说我愿意,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在骨子里,遇到一些好的想法的时候,我会很想和其他人分享,让他们也知道这种想法。
这一次的分享,是我读书以来最认真的一次。因为自己要做分享,所以这一次从书籍的选择和挖掘,都比以往做得更加认真;观众是投入了自己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来听的分享,所以对于自己来说,一定要做到自己所能够达到的最好,要尽努力让听众来了之后有所收获。
也就是这样的动机的驱使,让我开始去用心做这件事情。综合考虑,我选择了《人类简史》,因为最近的两年以来,自己读书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史,可以说,读书最集中的思考是在历史这一块,也比较能够有所产出,所以选择了这本书。
那么,为什么是历史书?为什么我最近两年都是在看历史书?因为其实历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枯燥,要去记忆很多年份、事件。其实历史只要掌握了趋势,记忆几个核心的转折点,明白趋势背后的内因外因就好了。另外一个层面,在平时复盘自己过去的经历的时候,会得到启发和经验,知道未来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做,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到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兴衰之后,你一定会有一种概念:对于未来的趋势的概念,对于当下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节点的概念,我感觉这种概念和复盘自己的经历带来的收获是类似的,反思自己,你可以得到启发;纵观历史,你可以明白部分真相。
那么,说做就做,整个流程下来,感受很深,很多道理和经验,只有你去做了才能够真正明白,正应了那句话: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看书之后,写下想法;不断去重新聚焦作者的核心观点,直到自己确定找到了作者的阐述的核心问题结构;做ppt,不断去掉枝叶,留下核心,并且用一种最简单,最能够说明问题的角度去切入,阐释主旨;预演,自己试讲,录音,随后听自己的录音,找到不足的点,改进;正式分享,提前想想不足的地方,比如声音过于低沉,还有个别吐字不清晰;答疑,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的解答;
这样流程走下来之后,我会发现:
1.投入度的不同,效果千差万别
为了去分享而读书的话,效果大于只写笔记而不分享;而写笔记的效果大于不写笔记;关键是,通过分享,你会倒逼你的思考和挖掘,这个是关键。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去做,你往往会发现自己得到了更多的东西。当然,有一个前提,必须这本书值得去深度思考,否则,如果本身书不是很好的话,深度挖掘也就失去了意义。
2.独立的分享,是一次全方位的锻炼
这一次,算是我第一次意义上的、正式的读书分享。思考,一直推动我去挖掘这本书的主旨核心,找到作者表达的关键,串联成线。PPT的产出对于我来说是一次不小的锻炼,将已经浓缩的读书笔记,再一次抽离出核心,用文字+图片表达出来,是一个挺锻炼人的一个地方。
3.收集反馈,以便于后续继续提升自己
分享结束之后,我向小伙伴们收集了一些反馈,自己也会后续结合这些反馈去复盘自己的这次分享。同时,人多力量大,很多同学的分享的一些关键点,也可以加深我对于这本书的理解。所以,要多和读书人交流,1+1在实物方面是等于2的,但是在思想层面,就完全不是这么简单的叠加。
其实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能够看到这么多坚持读书的人,内心是非常认同的。很多时候我觉得读书的人是孤独的,一来,是因为自己身边真正喜欢读书的人很少,二来,我想本身读书的过程就是在孤独中思考的过程。但是能够遇到相同爱读书的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你会发现通过别人的眼睛,你自己也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户。
未来,书籍会陪伴我前行,我相信,一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和我一样,爱阅读的同路人,彼此互相分享,互相答疑解惑,这样,我们就可以走的更远,到达我们最想要去到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