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导”之巧妙,“入”之深邃 ——关于语文课导入艺术的几点看法

“导”之巧妙,“入”之深邃 ——关于语文课导入艺术的几点看法

作者: 海风轻吹 | 来源:发表于2022-09-30 08:18 被阅读0次

           一堂好课就如一篇好文,结构上要讲究“起承转合”,才会产生美感。明代文学家谢榛谈到写文章时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老师们给学生讲写作文时,总会交待“开篇点题”“凤头豹尾”等,这些都是在强调艺术性的开头十分重要。那么,那么如何才能把好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关呢?

           语文课的导入艺术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很多优秀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积累了丰富的案例。一线老师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对此有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一些巧妙而独具匠心的导入设计确实为语文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

           通过于永正老师的两篇课例,我们再来看导语艺术,细细品味中又有了新的收获。于老师的导语设计可谓是“导”得巧妙,“入”得深邃。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词语,一次平常的谈话,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基于了多重考虑,文本特点、学生学情、课堂深度等均在此包含。

           首先,“导入”是境的创设,情的引导,调的设定。于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轻松幽默、亲切自然的交流,让他们没有了上公开课的思想压力,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美好的学习氛围,从情感上与孩子们拉近距离,为下面的听课奠定了基础,优秀的老师总有这方面的智慧和能力。而且,从孩子们读课题时的表情严肃,于老师顺势引导,让他们说出了心中的真实感受“恨”,就为这篇课文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调,后来又一步步深入,由“痛恨”、“愤恨”到表达赤子之心,激发爱国热情,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

           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导入没有过多的铺垫,只是提出了“感动”一词做引领,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感动,思考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再写出自己的感动。这样的“导读”,“导思”,“导写”,可谓是步步深入,环环相扣,这是一个真实学习的过程,也是引领学生思维不断提升,情感逐渐升华的过程。

           其次,“导入”要因文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在学习与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好的导入语能体现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和自身素养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研课时,一定要细读文本,找到最佳切入点,课堂导入固然要精心设计,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需要精美的导入,有时开门见山、朴素简洁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要因文而异,不可一概而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学会扬长避短,导入语的设计也可结合自身特点量身定做,可适当加入音乐、绘画、故事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因师而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都会有所不同,以学生为本,这是重中之重,所以,因生而异,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第三,“导入”要遵守原则。导入的原则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就学科特点来讲,还要有系统性,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要做到简洁灵动,有一定的启发性,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导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导入作为课堂环节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绝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就像前些年的优质课大赛中,授课老师的开场语大多是声情并茂、文采飞扬的排比句,乍一听,还觉得挺深情,但听着听着,就觉得有些肤浅了,而且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有点过了,所以,评委老师后来对此种导课方式提出了批评。我们一定谨记,“导入”可以有各种方式,但要入境,入心,入情,这才是根本。

           我们既然把“导入”称之为艺术,它就和“技术”有了区别,艺术之所以高于技术,因为它具有美感,能带给人一种情感的力量,“导”之巧妙,“入”之深邃,不是一日之功,我们还需静心学习,潜心研究,方能探得其中奥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之巧妙,“入”之深邃 ——关于语文课导入艺术的几点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yr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