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脸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

脸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

作者: 疯狂的农民工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06:23 被阅读0次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包青天》使脸庞黝黑、额上长着小月牙的包公形象家喻户晓。然而,真正的包青天却是个眉清目秀的书生。黑脸的形象缘何而来?这位青天大老爷在真实的历史中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铁面“阎罗”包拯

名传千古的包青天,无论是出现于戏曲舞台,抑或影视作品中,都是黑脸扮相。但据记载,包拯的面色虽然算不上白皙,却也只是微黑。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有一幅包公的画像,上面的包公是白脸形象,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高约一米六左右。戏曲舞台和屏幕上之所以选择脸黑如炭、头顶月牙的形象来演绎包公,其一是为了把包公的形象与戏曲舞台上代表奸臣的白脸鲜明区分开来;其二则是为了凸显他的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为民做主,传达一种青天白日、朗朗 乾坤的正气。

包公本名包拯,北宋咸平二年(999)诞生于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的一个官僚家庭。少年时代的包拯深受父母的宠爱,一直闭门刻苦读书,修身养性,29岁时考中进士。《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中说,包拯自幼被父母遗弃,由嫂子抚养成人,这纯属“戏说”。

包拯的为官经历中,最为后人传颂的一段是他权知(宋太祖罢节度使后设立的官名,即暂代某官职而非正官)开封府的日子。宋嘉元年(1056),包拯上任开封知府时,已经是58岁高龄。他打击权贵,秉公执法,赢得了百姓的拥戴。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在民间,百姓给他起了一个绰号“阎王爷”,还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谣。这句话的意思是,打官司如果没有钱来疏通,包公自会为民做主,而用钱来打通关节的事情,包公是绝不容忍的。

脸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

                    京剧里的包公形象

按照当时的宋朝法律,老百姓到衙门里告状,不能直接到知府面前递交状子,而必须要通过“门牌司”来转达。“门牌司”常常为此刁难勒索百姓,使很多有冤情的百姓不敢报官,难以伸张正义。包拯上任后,立即撤掉了“门牌司”,把开封府的大门打开,让百姓直接到大堂之上递状陈冤。这一举措让包拯深得民心,连市井的妇女、孩子都知道包拯的名字。

开封城里有一条惠民河。然而,这条惠民河却不“惠民”,经常泛滥成灾,使周边百姓无家可归。包拯不禁产生了疑问:“是什么原因使河水泛滥成灾呢?”他经过调查,发现两岸的达官贵族私自在河上建筑堤坝,种花养鱼,并与自己的宅院连通起来,形成“水上花园”的奇观。而这就使惠民河被堵塞,造成河水泛滥成灾的局面。包拯当即下令挖掉堤坝,疏通河道,冲走水上花园。如此一来,包拯就犯了官僚贵族的众怒。有的皇亲国戚自恃位高权重,把他告到了皇帝那里。包拯毫不畏惧,拿出事先画好的地图,证明建造水上花园不仅违制,而且危害百姓。最终,皇帝也只好答应拆毁堤坝。

尽管包拯在开封府只做了一年多的知府,却将开封治理得井井有条,为百姓解决了不少难题。包拯为官四方,每到一处都是不辞辛劳,恭俭为民。

端州(今广东肇庆)盛产砚台,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历任端州知县不仅向百姓收取端砚贡品,还要肆意加上几十倍的数目,盘剥百姓,搜刮民财。包拯出任端州知县后,明令官吏只许按规定数量收取贡品,绝不能欺压百姓。而包拯自己始终没有收受一方端砚。离任时,当地百姓特意制作了一方端砚送给他,也被他婉言 谢绝了。这就是“不持一砚而归”的典故。

包拯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江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旱灾,民不聊生。包拯意欲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然而,依照当时的惯例,开仓放粮必须奏请皇帝,待批准后才能实行。包拯心想,等待皇帝批准前后要几个月的时间,不知要饿死多少百姓。于是,他果断地宣布放粮,同时派人急奏朝廷,使很多百姓免于饥荒。

让皇帝“头痛”的谏臣

“陈州放粮”是人们熟悉的一段以包公为主角的戏曲。戏曲的创作依据便是包拯任监察御史期间的一件“怪事”。

转运使王逵是朝中有名的贪官,很多人都畏惧他的权势,敢怒而不敢言。一次,王逵向皇帝告状,说陈州(今属河南省)官员任中师盘剥百姓,任意搜刮钱粮。此事一出,立刻引起一片哗然——王逵贪婪卑鄙人尽皆知,而任中师是百姓心中的清廉好官,这是否是栽赃陷害?皇帝派官员前去陈州调查,但没有人敢去,唯有包拯主动请命。他在陈州充分调查后,掌握了证据,原来压迫百姓的不是别人,正是王逵自己。包拯列举王逵罪状,要求将他剥削的赃款归还百姓,将他撤职查办。为惩治王逵,包拯先后七次上疏,终于为民除了一害。

包拯为官时是宋仁宗年间,当时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三害”,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负担沉重。包拯多次弹劾贪官,并向皇帝大胆进谏,改革各种弊政,纠正朝野弊端。满朝文武,只有包拯敢直言不讳,他也因此成为了让宋仁宗“头痛”的官员。

史书记载,包拯曾将魏徴给唐太宗的三道奏章抄写出来,送给宋仁宗作为座右铭,警示仁宗要以国家大事为重,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包拯曾严厉批判宋朝的任官制度,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赃吏》,倡行廉政之风。他主张君王要重用忠诚正直的君子,不能任用奸佞小人,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有志之士。

然而,包拯的直言敢谏常常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龙颜大怒,就会危及自己的前途命运。一次,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冒死直谏,并坦言:“我已经老了,说这些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如果说的不对,甘愿接受责罚。”幸好宋仁宗没有追究。后来,包拯又直言宫中的亲信宦官权力过大,应当精简人员,缩减开支。这一次他虽然也没有受到仁宗的责罚,却得罪了仁宗的左右亲信。

宋仁宗皇四年(1052),包拯三次弹劾外戚张尧佐,认为“凡庸之人”应该离职。这件事终于触怒了仁宗。包拯被降职,离开京城,出任河北督转运使。同时,他被加封了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这也是后人称他为“包龙图”的缘由。

事实上,包拯仗义执言,并非是对仁宗的不敬,而是出于对江山社稷、百姓福祉的公心。在任开封知府时,包拯为了尊重皇帝向南而坐的威严,每次升堂必向北而坐,这就是“包龙图倒坐开封府”的来历。包拯对仁宗的敬重由此可见一斑。

一世清名垂千古

宋嘉五年(1060),包拯出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的职位,成为朝中重臣。这是包拯一生做过的最高官职。然而,这时的包拯已年过六旬,身体渐渐不支。64岁时,包拯死在任上。据说,仁宗皇帝专程到包拯家中与他做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并赐谥号“孝肃”。

包拯过世后,开封的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百姓对他的哀悼之音。其后数年,包拯的清名远播四方。后人在包拯的家乡合肥建造了包公祠,里面有一副对联:“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赈灾黎,慈善无量,依然菩萨心肠。”以颂扬包拯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品格。

脸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

如今,包公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成为后人凭吊包公、瞻仰其德行的旅游胜地。

下节:潘美的故事

相关文章

  • 脸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包青天》使脸庞黝黑、额上长着小月牙的包公形象家喻户晓。然...

  • 古都开封两日游,这么玩最尽兴(一)

    提起开封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包青天,不错,包拯确实是咱开封的名片,电视剧《包青天》中其黢黑的脸、弯弯的月牙陪伴了很多人...

  • 包大人出场啦

    包拯,姓包名拯字希仁,民间昵称“包黑子”。 其实包拯一点也不黑。他面目白皙、清秀、俊朗,是标准的白面书生。他方脸...

  • 评《包拯不持一砚归》

    《包拯不持一砚归》[https://www.jianshu.com/p/4281ec116a3d] 历史上的包青天...

  • 宋元‖北宋清官包拯

    说起北宋名臣包拯,其黑脸月牙的包公形像深入人心,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断案神奇。实际上包拯的脸并不黑,而且也不是破...

  • 包拯不黑反白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有关包拯的影视作品,我可是从小就是看他的事迹长大的,小时候还想,等我长大也要和他一样,做一个聪明...

  • 实在想不到,包拯竟然是这样的人……

    说到包拯,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答: “包青天、铁面无私、清正廉明; 包黑炭、黑老包、头顶月牙; 铡美案、狸猫换太...

  • 包拯出殡,有21口棺材从7个门里抬出去,这是为什么

    包拯,人称包青天,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受人尊敬。包拯去世后,有21口棺材从7个门里抬出去,让人不知道哪个是包拯真正...

  • 钓鱼的人

    钓鱼的人 图文/仲渝 脸黑、手黑 心不黑 远似非洲人 近处包青天 想着明天去钓鱼 今晚定是又难眠 见到有钓鱼人 必...

  • 我的黑哥

    今天,我要写的是我的黑哥,为什么管它叫黑哥因为他的脸黑黑的跟包青天一样黑。但是他却比包青天聪明多了,我的数学很不好...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脸不黑的包青天包拯其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zr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