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律
你要学会自律。你高一的基础奠定了你高二期间要花两倍以上的时间去追赶那些在高一时遗漏的知识。少刷小红书、知乎、抖音、B站等娱乐软件,除非你是花真时间到学习视频上。别信那些毒鸡汤––读书无用、某985硕士给我个臭大专的打工等之类的话语。
自律如果你是属于自控力比较弱的孩子,你可以仅仅保留四个必要的手机软件:微信、QQ、网购APP、外卖APP。其他的你可以自行选择卸载。
再则,你也可以告诉老师说这周末你不想拿手机叫老师帮你保管到 必须使用手机的时候,eg.交团费。这个行为或许令人费解。因为你仿佛是一个异类。同学会向你投以奇怪的眼光。但请你不要纠结,不要内耗。想玩儿就坦坦荡荡放开玩儿,想学就大大方方专注学,不以别人的眼光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你要知道,有时候,别人的眼光与看法在耀眼的成绩面前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你只是说说,是个口嗨怪,那大罗金仙来了也没办法。
你想霸榜年级榜吗?想考上985吗?So......
二.优劣势
你要学会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常态后变为优势。而这个过程,很难。为什么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受虐狂。当我们从某一科或者某一方面屡屡受挫由此自尊心因得不到满足在隐隐作祟,我们对该事物的厌烦感将会如爆炸函数般爆炸性增长,对这门科目产生抵触。相对而言,我们更喜欢我们成绩比较耀眼的那门科目。因为,在那一门科目里,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我简直就是天才,我天生就是学这门科目的料子。之后,你将会专攻这们成绩耀眼的科目。因为你觉得只要你学精了这门科目,你就能弥补掉另一门科目丢的分。况且,你还能享受任该课的老师的赞美与同学对你的钦佩。再则,你觉得你花在另一门科目的时间远多于你的优势科目,但在考试中你的劣势科目却毫无起色。该多少分就是多少分。在你心里,你花的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它真该死,那就不学它了吧。(其实在这个时候,你心里已经给它圈定了一个区域。)
这种做法不是很对。除非你真的很有天赋,在生竞、数竞等获全国几等奖 提前被top985大学招安,完全不用和全省几百万人争夺某一个名额。
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天赋,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学吧。修弱渠拓深渠。
你可以在每一次考试前后复盘自己的薄弱点并且制定相应的计划(详细):看错题、卷子、练习册等。
复盘在平常的作业与小测中,不断总结自己的薄弱点并且拿荧光笔或不同色记笔 画出某段知识点的要点以及你的疑惑点。(PS.我通常是在这段知识点旁圈出我不理解的术语并在旁边加上个小❓,等复习完知识点后,带着众多个问号走向老师)[这样能充分利用紧缺的时间。有时,复习完某一章的知识点后,我会抬头看一眼是否很多同学在围着老师。]
遇到不会的,就去问老师或者同学。谁比较方便(换个词,你更能充分利用谁)就去请教谁?没有必要拉不下同学彼此间的面子。打个比方,这次A月考数学比你差,你其实也可以问一下A会不会做这道题。如果会的话,问他有空没,能不能教一下你?有时候,同学的回答能给你提供一个新的解题思路。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况且,老师可能还比不上诸葛亮呢?
三.预期目标
你可以在每次考试三周前制定一个预期目标。(要切实可行的)
请不要小看预期目标的作用。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动机,帮助你确定希望达到的具体成绩(切实可行),也为你提供了清晰的复习路线图。
目标的实现感和成就感也是推动持续学习的强大动力。你会更积极投入学习。为了达成预期目标,你或许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时间表、各科学习方法。在这期间,你一定会去查漏补缺。通过设定预期目标,你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度,识别并调整学习策略。
各科试题题型始终都是不变的。
通过在日常小测,你能够根据你的能力估出你的各类题型的应得分值。
如果你月考、期末考低于你的预估,通过分析卷子得分你能够得知你不该丢的分丢在了哪里并为之作出相应的计划。
如福仔一样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