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里思绪万千,嘴巴却愚笨的不知所云,从腊月小年回北京过年,初三离开家到现在,我的心里始终感觉缺少点什么,要说天数,比起老公回家的天数是不算少,究其心理,可能还是太早离开家了,离开爸妈了,哥一家初二就去丈母娘家了,我们初三一早走,留下爸妈独自走亲戚,始终替他们觉得孤单。以后,宁肯晚点回去也不要早走了。
昨天看了《朗读者》两期我都看了两遍,每一遍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动,那美在文字中流淌,那情感在朗读声中洋溢。每一遍都看得我热泪盈眶,感慨万端,第一期的主题是“遇见”,第二期是“陪伴”。
想想自己,从降生的那一刻,也许生命里的每一个人与我都是一种遇见,不管好的,坏的,温暖的,感动的,冷酷的,暴力的。也许我都应该感恩,否则,这就不是现在的我。就在这之前,每每想起孩提时代,想起小学时欺负自己的同学,心里还是恨得咬牙切齿,甚至始终想着,如果有一天我有能力,我一定会报仇。可笑吗?
说到陪伴,我对儿子是一种陪伴,老公对我是一种陪伴,但是我们唯一缺少了和爸爸妈妈的陪伴,我跟他说,我感觉我们生活的好孤独。他说是啊...
有时候真有一种冲动,回到爸爸妈妈身边,辞职,回北京工作,哪怕工资很低,哪怕从头再来,因为,就算我们每天陪在他们身边,那陪伴才能有多少年呢?何况我们还要工作。转念又想,如果真是这样,那儿子上学怎么办呢?怎么办呢?还有老公的爸爸妈妈呢?
朗读者,看了朗读者,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读过书,什么老舍、什么冰心、徐志摩、梭罗,名字是那么熟悉但这都谁是谁呀?更不会读书,人家读书,读的是描写,读的是情节,读而我呢,仅仅是读懂意思。
许渊冲老先生:说“生命并不是人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对呀,我记住了多少日子呢?我的日子都是怎样过的呢?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儿子上周感冒了,从流鼻涕开始,后来咳嗽,星期五中午,他打电话给我,说他头疼,其实我知道他多少有点不想上学的嫌疑,但是我没有说穿,我问他下午上什么课,一会接他去医院,期间他还打电话过来确认我说的是不是真的。就在老公去接他时,班主任老师像终于逮到我们了一样,说沈心宁怎么搞的,老是迟到,这样别人都已经上课了,他才来,还要整理书包等等。是啊,这个学期半个多月了,我们的时间是乱的,心里想着能每天为他做点早餐,能每天早起一会,可是呢,每天杂乱无章,没有秩序可言,我甚至认为只要老师没说就没事儿。
我跟老公商量,我们每天的时间是否也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多读点书,多学点知识,武装自己的同时也能给儿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老公认同,但是我们每天的时间从哪里来呢?晚上回家做晚饭、吃饭洗碗收拾屋子、陪儿子写作业、下去玩耍散步、看电视、看手机。无疑,除非晚睡,要么晚上是挤不出时间了,但是从各种途径知道晚睡的坏处,所以,我们只能选择早起。我听过的故事中,曾国藩每天四点起床、郑渊洁父亲郑洪升说他每天四点起床,郑渊洁是四点半,我的高中密友五点起床,而我们呢?总在酝酿,总在延迟这个决定,我希望,这一天就在明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