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三0)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三0)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作者: 火帝养生 | 来源:发表于2023-10-16 11:01 被阅读0次

    【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原文解释】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我们人体会生于寒热,比如说有寒热的病,中医的观念里面是因为露风,也就是说身体暴露在风吹之下,节气的改变,才会产生寒热。所以,这种病是外来的。

    “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春天的话,本来就是风的节气,春天又与人体的肝脏通应,如果是在春天伤风感冒,风邪就会留连于肝脏,肝木就会克脾土,脾气下陷,时间久了就会导致泄泻。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夏天伤了暑气,如果是感受暑邪很厉害的话,就会中暑,我们也叫暑病,如果不是很厉害,暑邪就会留在身体里面,到了秋天,又感受了秋之凉气,暑邪与风凉之邪合并,就会发生疟疾。疟疾这个病多发于秋天。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秋天感受湿邪,湿,是脾所主,秋属金,脾属土,土为长夏,所以,长夏之气不与秋令,秋令不及,夏令妄行.所以夏火得以炎上.而克秋金.心火既形于肺.故肺气逆而为咳。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个温病的定义,是因为冬伤于寒,所以,冬天的时候伤于寒,到了春天就会发温病。也就是说,温病本身不存在,一定是冬天伤到寒才会出现温病。我们平常看得最多的就是小孩子。因为小孩好动,冬天到处乱跑疯狂的玩,出了一身汗,当停下来的时候,冬天本来很冷,这就是冬伤于寒。到了春天的时候,一发病就是温病。

    我们有两种寒,一种寒是从身体里面发出来的,从身体里面发出来的寒,大部分都是饮食不洁,吃坏了东西,发生了问题。另外一种寒,就是外面的寒。外面会伤于寒,一定不会是夏天,夏天是伤于暑,所以,只有冬天才会伤于寒。

    冬伤于寒,来年春天发的温病,看起来是温病,实际上里面都是寒的。如果开一些寒凉的药下去,当时可能会把发烧的症状解决掉,可能两三天以后又来了,不会断根,因为里面的寒没有去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倪海厦《黄帝内经》笔记(三0)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cq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