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初走一条路,不小心一脚踩空,摔进坑里,从坑里爬起来,吐口唾沫,骂路不平坦。
第二次经过这条路,忘记了上次的经历,再次掉进坑里,从坑里爬起,再骂路不平,骂没人填坑。
第三次走这条路,再次摔进坑里……
第四次……
第五次……
西藏有谚语: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为何我们常常会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不断地栽跟头呢?
前两次掉坑里,可以理解,不熟悉路况,公共服务不到位。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掉坑里,就要反思自己的问题了,为何没有从中吸取经验?为何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出现问题时,人们习惯推卸责任,人笨怪刀钝。把责任推给外界,可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保护自尊。可如果一味推卸责任,抱怨外界,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会导致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摔坑里的次数越来越多。
02
环境可以改变时,尽力去改变,让环境变的更好。初走一条路,掉坑里了,你可以把坑填平,下次就不会再掉进去了。
可当外界环境无法改变时,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心态。如果你不愿意或不能把坑填平,那下次绕着走也就可以了。
如果你不填坑,也不绕路走,非要顽固地走直线,只会掉坑里,摔着自己。
03
经历过的事情,吃过的苦、栽过的跟头、努力后的成功,如果不加以总结和反思,不能从中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思想,用以指导以后的路,曾经的磨难、痛苦岂不白遭受了。
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人生,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对他们的看法,把每种经历都看作一笔促使自己成长的财富。困难、陷阱、白眼让我更加小心翼翼,让我认识到有些人并非你对他好就回报以善,你单纯,社会不一定回报你善良。那些打不倒你的磨难,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是人都会犯错,都有摔进坑里的时候,摔进去后要反思为何会这样,下次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是最直接的学习和积累,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让自己少走弯路。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让上帝笑的停不下来才好!
04
没有经历过的事情,不仅陌生,还会像鸿沟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事情艰难,难以跨越。当我们想尽办法越过鸿沟,会发现这条沟也不过如此。
事实上沟的宽度没变,人的经历变了,位置变了,对沟的感知也就变了。曾经困难的事情,过后再看竟然不值一提了。
很多人在面对鸿沟时,会犯难,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我不能越过这条沟,我不能做好这件事。这样的自我怀疑和否定,让很多人停留在了鸿沟边,不敢尝试新挑战,不敢跨出第一步。
如果把“我不能……”改为,“我怎么才能……”,结果会截然不同。
记得两年前,我曾经接到一个活,给本科生开一个3小时的讲座。我的第一反应是:我怎么行呢?3个小时!在推辞之前,对方提出的丰厚报酬吸引了我,于是咬咬牙接了下来。
然后就开始思考,怎么才能做好这个讲座。查资料、理思路、选课题、做课件、对着镜子练习、训练站姿……紧张充分的准备换来的是听众的好评。
也曾经看到过一个案例:有一群70岁以上的老人,平时在家里需要子女或保姆的照顾,不提重物,不做家务,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在参加一项研究时,因为实验助手临时紧缺,这些老人需要自己将行李从车子旁搬到房间里。听到这个要求,他们惊呆了,提出抗议:不行,我们做不到,搬不动,我们体力不够!
抗议无效后,这些老人们开始想办法完成任务。体力稍好的老人,直接拎着箱子跨上台阶,累了就休息下,基本不费力就做到了。体力差,年龄大的老人,无法搬动整个箱子,就把箱子打开,把箱子里的物品分批搬运到房间里,最终大家都成功完成了任务。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自我设限。
“我不能……”此类的表述否定了自己,不去尝试,切断了成功的可能。
“我怎么才能……”此类的表述,主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事情有掌控感,勇于尝试,也增加了成功的可能。
换个表述,换种心态,结果也大不同。
抛弃“臣妾做不到”,拥抱“我怎么才能做到”,让积极的表述成为习惯,提炼过的经历才可能成为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