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
这里是“大理海西说”,今晚十点,海西为你讲述大理的那些风花雪月。
这几天,大理的天气不错,朋友圈里充满着愉快气氛,有花香,有书香,还有泥土香……
有没有一点焦虑?因为明天又要上班了。
今天继续说历史,和大家分享——爱滇国还是爱楚国,懂得,需要两千年!
1978年8月,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加固维修,发现了680多件文物,包括15面青铜镜,其中有一面是“竹林七贤镜”。
这面圆形铜镜直径21厘米,镜面呈银白色,有重瓣八叶莲花图案。镜背有两人对弈,一人居中观看;两侧各有两人,静坐于竹林间。
这七个人就是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是他们独特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
这面铜镜是云南第一次发现的典型的唐代铜镜。
如果没有中原王朝对云贵高原的大规模开发和沟通,这面铜镜或许不会出现在大理。
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由官方派遣进入云南的外地历史人物,名叫庄蹻。
《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外徼jiào ,庄蹻首通。”
公元前279年,楚国的顷襄王在郢都城外为庄蹻将军送行,这位将军肩负的艰巨任务,是打通西南通道,为楚国寻找稳定的战略后方。
著名史学家徐中舒先生在讨论“庄蹻入滇”时认为,这是为了垄断西部黄金开采及东运。
这是有道理的。
《韩非子》中有记录说:“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丽水就是金沙江。
楚国人大量开采云贵高原的黄金,使楚国成了春秋时代最早盛产金币的国家。夜郎国及滇国当时既是丽水黄金东运楚国的必经之路,又是盛产黄金的地方,因此,据有夜郎至滇的通道变得十分重要。
经历了几个月的艰难跋涉之后,庄蹻和他率领的军队终于到达了滇池一带,但是同时,秦国的军队也占领了巴、黔一带,切断了他们回乡的道路。
出发的时候,庄蹻和他的部下也许从来没有想过不能回家,但现在他们是真的再也回不了楚国了。
庄蹻万般无奈,决定入乡随俗,命令部下“变服,从其俗”,定居下来,融合到当地少数民族之中。
就这样,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深入。
庄蹻和他的部下变成了入滇的移民,他们传播着令当地人心服口服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滇池地区取得了一定的领导地位。
如今,已经不可能知道当年有多少楚人永远留在了滇国,滇国宁静的湖水,接纳了他们,后代子孙的血管中流淌的已经有异乡的血液。
叠嶂之后是重峦,一层淡似一层。湘云之后是楚烟,山长水远。
这些楚人,原本只想做一次遥远滇国的过客,不料造化弄人,成了飘零的种子,种子遇见了高原的土地,在过客的心里,蔚然成荫。
庄蹻到达滇池的同时,有一个人,也在南下的路上——他就是屈原。
当时,楚国顷襄王已经彻底走上了对秦国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国因为主张联合齐国抗秦的,受到了排挤,再次被放逐。
传说屈原开始还希望自己能探听到庄蹻队伍的行踪,想着如果自己能得到接应,辗转和庄蹻会晤,也许有可能想办法制止秦国的侵略。
但他很快得知,秦国军队已经阻断道路,庄蹻的队伍早已远去滇池,安家落户。
屈原感到孤单寂寥,毫无希望。写下了《涉江》。他说:“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可怜我毫无希望,现在孤零零地游荡在野地,不能改变心志随波逐流,宁肯忧愁痛苦到底。
公元前278年春天,秦国将军白起,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屈原于当年五月初五那天,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是屈原针对庄蹻“变服从俗”而说的。他在这首诗的第一句就表明“余幼好此奇服”,“奇服”是指他自已的高洁志向,崇高理想,虽然被迫离开家乡,涉江南行,但是,爱楚国之心永远不改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在他心里,走遍千山万水,回首却是华发苍颜。他乡,怎么也比不上家乡清淡的四季变幻。
是屈原错过了滇国?还是庄蹻背叛了楚国?
两千多年过去了,被风雨和谜团掩埋的故事,逐渐在春天苏醒。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是海西,我在大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大理旅行、民俗、历史和情感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理海西说”。与文章同步的音频已在喜马拉雅、考拉、多听、网易等各大APP上传,欢迎您的收听,晚安,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