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一个山村里去,要了解一下村里的产业。村支书带领我们前往。
山路崎岖蜿蜒,但支书的车技很高超,方向盘在他手里灵活地左右转。平常我们看着很急的弯,在这里就是小巫见大巫了,简直不值一提。
有的路在半山腰上,看着险要无比,而且还没有硬化。坐在车里的人我想手心里都捏着一把汗,除了几个对此路非常熟悉的人,我们几个都是大气都不敢出,眼睛看着路,心里在万般祈祷。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穿着很随意的青年,一眼看上去就像跳街舞的少年那样,宽大的毛衫配大腿裤。脸上是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傲娇,但是在言语上又有青年人少有的谦逊。
经过介绍才知道他是老板。我们不禁都有些吃惊,一个毛头小子,竟是这个野生菌基地的老板,真是后生可畏啊!不敬佩都不行。
菌,都是有一瓶瓶装起来的,酷似玻璃但又不是玻璃瓶的塑料瓶,是完全透明的,可以看到里面菌的白色根须,不知道有多少菌,只看见满瓶子的根须,就像科幻片里的怪物迅速生长的触角。
据说这些瓶子中的菌,在黑夜里是亮的,能清楚地看到菌丝的样子,但白天却不如晚上清楚。
这个年轻的老板是从外地取经回来,才开始做菌的繁殖的,在外地学习了大概有一年多,回来就在村子里搞成功了。
比起同年龄的青年,他可算得上是优秀了。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大多都选择出外打工挣钱,几年后然后回家娶媳妇生孩子,然后再一起去外地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要么就是一方出去打工,供家里零花钱,像老板这样的青年不多。
青年老板一边侃侃而谈,一边抽空查看着工人们手里的菌种,这些可都是希望啊!
后来我们还去了几个地方,是养猪养牛的。养猪的也堪称一绝!
据说,养猪的对市场把握是相当准确的,哪一年猪肉要涨价了,哪一年又要跌了,他们能很准确地抛售自己养的猪。最近这几年几乎没有出现过差错,但这都是从前几年养猪失败的经历里面总结出来的。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确如此,没有失败哪来的成功?前几年疫情时期,猪肉市场空缺大,正巧那时候他们赶上了,过后猪肉又大跌,他们没有及时卖掉,也亏了不少。随后慢慢总结经验,研究市场,注意观察市场,这几年才慢慢扭亏为盈。
干什么都不容易啊,对于这些做实业的人来说就更不容易了!他们需要的不断去学习技术,去研究市场,还要搞好运营,以及自己这个小企业与外部的关系。每一点每一滴都需要他们自己亲力亲为。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政府机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给了他们一定的扶持,国家也出台了不少关于提高农村经济收入的政策,而这些领导就是传达国家政策的。
农村经济现在一年比一年多,也一年比一年发展的好,尤其是一些2000后的新生力量的介入,给农村经济实业注入了的新鲜的血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