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卢勤老师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跟知心姐姐一起为激发孩子潜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努力。
欣赏你的女儿——对女儿说:有个女儿真好!
“有个女儿真好!”所有的女孩都爱听父母这样说。 我的父母有六个儿女,我排行老五。小时候,每当我为父母做点事,他们总是会说:“有个女儿真好!”这句话让我觉得,父母最疼爱我、最欣赏我。其实,在父母眼中,六个孩子都一样。 长大了,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常常外出采访,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爸妈,心里觉得很内疚。所以,每次去外地都会买很多好吃的给他们。妈妈逢人就讲:“有个女儿真好!坐在家里就能吃到全国各地的好东西!”于是,我采购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我总是希望能带给爸爸妈妈一份快乐,让他们享受幸福的晚年,我也能从“有个女儿真好”的赞叹中得到满足。
“有个女儿真好!”是父母对女儿的欣赏,也是对女儿最大的鼓励,它能使女儿充满乐观与自信,学会善良与关爱。 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勇同志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名叫赵信。赵勇很疼爱他的女儿。 他给我讲了一件有趣的事。 赵信过十岁生日那天,赵勇从外地赶回家。在飞机上,他为女儿写了一篇短文,题目是《有个女儿真好》。回到家,他把这篇文章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没想到,赵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提出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爸,您说有个女儿真好,是针对只有男孩的爸爸说的吗?” “是的,我的确觉得有个女儿好。” “爸,您说有个女儿真好,是指所有的女儿,还是特指我赵信?” “我只有一个女儿,当然是特指赵信了。” 这回赵信满足了,高高兴兴收下这份礼物。以后,她变得更开朗,更活泼,更善于思辨,跟爸爸无话不谈,因为,她知道爸爸很在乎她、喜欢她。 你看,女孩多么在乎父亲的爱!父亲在女儿心中的位置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女儿在乎父亲,并不在乎父亲送她什么东西、满足她什么样的物质要求,女儿在乎的是,父亲与自己的交流。能在父亲面前讲一讲自己的感受,这对于成长中的女孩尤为重要。女孩天生感情细腻,善于掩饰自己的感受。父母应给予女儿更细致的关心,让她感到可以向父母随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不受责备。
一个女孩,从小能够得到父亲的关爱,有助于培养她良好的性格、开朗大度的胸怀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父亲也更容易给女儿带来安全感,这在她的成长中是非常必要的。女儿如果从小缺少这种安全感,在她将来的人际关系中就会不断地去寻找“父亲”这个角色。所以,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女孩,在择偶时容易选择一个父亲般的男友,或者总是对男性心怀仇恨。
有父亲爱的女儿是快乐的,有女儿爱的父亲也是幸福的。 有一位年轻的爸爸对我说:“一天,妻子不在家,我生病了,独自躺在床上。我五岁的女儿轻轻走到床边,用手摸摸我的头,细声细语地说:‘你发烧了,别哭,我给你拿药去。’她拿来两片小孩吃的果味维C片,倒了一杯凉开水,说:‘乖,吃药,这药不苦,好吃。’我乖乖地把‘药’吃下去,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我的心中涌起一种幸福感:有个女儿真好!”
心理学家指出:尽管母亲在生活层面上更多地影响了女儿,父亲却对女儿的性格和一生的幸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亲对女儿所做事情的评论和反应比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更大。为什么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莱特博士说:“因为父亲的表达是通过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并且次数很少。他的积极介入有助于抑制女儿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父亲对女儿及其能力的信任会逐渐给她自立的信心。特别是女儿处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他建议,作为父亲,千万不要吝惜在别人面前骄傲地介绍:“瞧,这就是我的女儿!”莱特博士了解到,中国的爸爸通常不说或是很少说一些充满情感的词汇。但是在美国,父亲向女儿说:“我爱你!”“我为你感到骄傲!”却是很常有的事情。他认为中国爸爸在这一点上要向美国爸爸学习。当然,由于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爸爸可以寻找适合自己和女儿沟通的方式。
“有个女儿真好!”这句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感情色彩的赞语,如果能被父母经常使用,那么你的女儿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在这方面,《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深有感触。2002年暑假,我们在风景如画的河南信阳鸡公山“手拉手”营地举行夏令营,苏婷和她上小学的女儿都去参加。 一天,我主持召开“不知道的世界——我的妈妈”抢答活动,她的女儿语惊四座。 我问她的女儿:“佩服你的妈妈吗?”她不加思考地说:“不佩服。” “为什么?” “因为她很爱唠叨。” “那你佩服爸爸吗?” “也不佩服。” “为什么?” “……”女孩半天没有说出原因。我注意到,苏婷的眼里闪着泪花,流露出遗憾、委屈、失落无奈的目光。 当着妈妈和众人的面,女儿竟然采取了对妈妈否定的态度,而且一点不顾及妈妈的情面。我很奇怪,事后和苏婷谈起此事。苏婷难过地说:“作为父母,我们不是非要听孩子感激的话语,但是,父母每天的辛劳,难道她都熟视无睹吗?” “那平时你女儿在家是什么情况呢?” “每天放学回家,她就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时间饭会摆到她的面前;每次我拖地板,擦到她的脚下,她会自然地抬起双脚,若无其事;每回买来好吃的,肯定首先保证她的需要,由着她吃个够……自在享受在她看来理所当然。而且,好像不单我的孩子是这样,与周围人聊天,觉得今天的孩子多有这样的‘通病’:对一切都无所谓,显得冷漠无情。”
“是父母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太多了,给她的责任意识太少了!”我向苏婷介绍了自己“享受儿子”的体会,并且对她说,“我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扮演强者的角色,不把一切都创造好摆在他面前让他享受。儿子在我面前的表现总是‘顶天立地’,有时他会拍着我的肩膀学着周总理的口气说:‘小卢同志,你要注意身体呀!’我就答应说:‘谢谢首长关心!’只有让他帮你,他心里才有你!”
苏婷觉得这是一个高招儿,决定试一试,把唠叨变成欣赏。 夏令营结束后的一天,苏婷带女儿外出,行李比较多。她就有意面露难色。女儿什么都没说,自己主动承担了一多半。看着这个小人儿肩背手提的,妈妈一再告诫自己别心软,让她坚持下去,果然,女儿帮助了妈妈,有了成就感,便来了精神,一路上照顾妈妈。一会儿关照:“你好好睡吧,夜里不用管我了!”一会儿问候:“你喝水吗?你没事吧?”妈妈欣慰地说:“有个女儿真好!”女儿更来劲了,到了目的地,俨然一个小大人,跑东跑西,忙前忙后,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回到家,苏婷不敢松懈,着力巩固“战绩”:下班后,不再把自己的疲劳“藏”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扮演一个精神饱满,似乎永远不会倒下的好妈妈。女儿也察觉到了这些细微的变化,知道了妈妈工作的辛苦。她经常跑到厨房来问:“老妈,我能干点什么吗?”这时妈妈一定会找个活儿给女儿干,让她感到妈妈需要她的帮助才能做好这顿饭。有时,妈妈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下,在女儿眼里妈妈很少这样,她马上凑过来给妈妈“按摩”,而且不停地下着命令:“闭目休息”“双眼放松……”女儿很卖力气,干得直冒汗。妈妈闭着含泪的双眼,自言自语地说:“有个女儿真好!”
说起女儿的这些变化,苏婷异常激动,她说:“现在我真从内心里感到‘有个女儿真好’。以前,我没少‘教育’孩子,但是,那些道理说得太多,就变成了唠叨,最终让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你越说什么她越不做什么’,形成对立局面:她越不做,我就越说得多,慢慢竟把女儿‘修炼’得‘百毒不侵’。其实女儿对我们并不冷漠,有时她想对我们说些什么,但我们的喋喋不休使她哑口无言——也许恰恰是我们‘逼’得孩子如此‘冷’。我由此相信,在培养孩子情感时,把命令变为欣赏,把无穷的唠叨化为一句充满感情的话:‘有个女儿真好!’事情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不论有个儿子真好还是有个女儿真好,都是对孩子的正面反馈。
将心比心,你有多反感领导怎样对你,孩子就有多反感你怎样对他(她)。
每一件让孩子有成就感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去做。
少一些唠叨,多一些赞扬,孩子自会茁壮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