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随笔

作者: 十九只蜗牛 | 来源:发表于2016-12-07 19:12 被阅读0次
红楼随笔

一看红楼,讨厌宝钗,以为她的存在拆散了宝黛。

二看红楼,可怜宝钗,一个人历经食尽鸟投林。

三看红楼,不厌谁不怜谁,只叹谁活出了谁。

一曲红楼无对错。

黛玉的真,宝钗的德,各自的选择成就了各自的性格。

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黛玉的泪,起于此。所以,喜欢黛玉的人说宝钗虚伪,喜欢宝钗的人说黛玉小性。争争吵吵,打打骂骂。可或许,黛玉宝钗并不敌对。

都说宝钗虚伪。黛玉生病,宝钗探望。闲聊中,黛玉将知心话说与宝钗。“你且放心,我在这里一日,便与你消遣一日。”这句回答很真心。如同一个相交多年好友,在你伤心无助的时候陪在你身边,说,“你放心,有我在。”,宝钗的德,不做作,不世故。所以清高自傲的黛玉会向她道歉,“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黛玉的真,不执拗,不躲闪。

都说黛玉小性。凤姐指着一个小戏子问像谁,湘云心直口快,“林姐姐。”,黛玉脸上虽有尴尬,却只在宝玉笑劝她时才生气离席。宝玉为此去劝黛玉被黛玉骂,去劝湘云被湘云指责。人可能以为,这场气要生好几天,可当日黛玉再见湘云时便笑着叫她“云妹妹”。纵观红楼,可能黛玉的小性只表现在宝玉身上。而黛玉的小性大抵只因她说的那句,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黛玉的泪,起于“叹”,源于“悲”。无关宝钗。而宝钗,只是偶然出现在贾府的一个十几岁的小女生。受了十多年的教育,在那个时代下,一个大家闺秀,应有的教育。于是成了习惯,成了性格。并没不好,她从未伤害过谁。即便最后宝玉娶的是她,而黛玉含恨而死。那谁又知道,她的无奈或在夜深人静想到黛玉时的泪水。她只是,不能反抗而已。

黛玉烧帕,泪尽离去。最终留下一句未说完的话,“宝玉,你好……”,我从来不信别人说的,她要说的是,“宝玉,你好狠。”,我不信她会恨宝玉,也不信她会怨宝钗。我宁愿认为她要说的是,“宝玉,你好好活着。”

黛玉宝玉互为知己,黛玉宝钗互为姐妹。所谓结局,黛玉可能很久以前就想到了,那一生的泪,不就源于那句叹吗?

十几岁的年纪,你为温玉却选择棱角,我为金钗却放弃刺人。都是一种选择而已。

一曲红楼无对错。

鲜活的性格。

真实的人。

相关文章

  • 读《红楼梦》杂感随笔       ——现实的红楼与生活四解

    随笔 题目: 读《红楼梦》杂感随笔 ——现实的红楼梦与生活四解 (1) 一解:王熙凤的管理学与班级管理 —...

  • 红楼随笔

    一看红楼,讨厌宝钗,以为她的存在拆散了宝黛。 二看红楼,可怜宝钗,一个人历经食尽鸟投林。 三看红楼,不厌谁不怜谁,...

  • 红楼随笔

    很喜欢看红楼梦,原著,脂评版,电视剧版,越剧版,还有各种同人的,都看过好多好多。同人版本的有好有坏,有时也会冲动的...

  • 红楼随笔

    从初中开始接触到红楼梦,已经忘记是从哪里得到的一本盗版印刷书了,刚开始只是觉得看着好玩儿,没有想到后来从上学到工作...

  • 红楼随笔

    红楼梦铸就的经典不仅仅是宝黛钗缠绵悱恻的感情纠葛,对服饰、饮食、甚至家具的描写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细细研究,更别说里面...

  • 红楼随笔

    蒋勋老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位老师。 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是因为《蒋勋细说红楼梦》这则音频系列节目,触动了我的心。只要打...

  • 红楼随笔

    很久没有写过有关红楼的文字了,对于一个自诩爱好的人而言,确是有些惭愧。一来是年纪愈长愈没有一个轻松的心情常常被...

  • 红楼随笔

    《红楼梦》的诗和理想的大厦,是盖在现实主义的地基上的。曹雪芹笔下的荣宁二府,其实都在重重的关系网络之中。再厉害的关...

  • 逆序红楼

    再读红楼有感,随笔小结,望红楼同好诸君,不吝指教 诗文/青源雨桐 痴人莫笑 青埂残梦 泪痕长 千秋冥顽 香草汝沐 ...

  • 读·红楼 || 站在生活之外,看人生的对错和兴衰

    红楼世界专题推荐超赞支持:作为一篇读书随笔,文章站在了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来谈自己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写得很有深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随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hjm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