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他们各自所专心致志面对的事物这一对象称作“窗口”,它不是从英语“window”翻译而来,确切地说应该是“channel”。换言之,如果用日语表达的话,是连接他们内心深处的“窗口”。当然,要说这个用语本身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水路”“海峡”,还有电视“频道”的意思。我用这个词语,真正用意与其说在词语本身,不如说是在给它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义。
——山中康裕《表达性心理治疗》
![](https://img.haomeiwen.com/i17114447/add580f82d5c2ecf.jpg)
这里作者写到了“窗口”的概念,我觉得在心理治疗中,这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提法,也很有意思。初看来,我以为是可做这样理解的:在往常“胶着”或处于“停滞”的状态下,突然,因为某一个点的出现,使其“豁然开朗”,打破了“僵化”的局面,朝着有益于发展的态势进行下去了。而这个点,就像是个“切入点”,也可以说是一个“转机”。山中君把这个看成是治疗当中的“窗口”也是很恰当的,推开了这扇窗户的遮蔽,就能让人见到了更加“广阔”和“自由”的世界。这样,当事人就突破了自己的局限,到了更加“宽广”的地方中去了。于是,治愈便就可以继续下去了。
这通常是容易理解的“窗口”,但是,根据山中君的原意,却是“把他们各自所专心致志面对的事物这一对象称作‘窗口’”。显然,“窗口”在他看来,是一个“客体”的指代,仅仅指的是一件事物而已,并没有过多地涉及到窗口的“功能”方面。并且,我以为,山中君所指的“窗口”,其实是一个早已就存有于当事人身上的,并且当事人会为之付出极大的“热诚”,但是,因为现实中,这些事物通常并不被人所看好,甚至会被强行剥夺,这样就会导致“窗口”越来越小,直至隐没在了世人的“关注”中。虽然,这时当事人的“窗口”是在缩小,甚至隐没了,但是,对于当事人来讲,“窗口”始终不曾“关闭”,也一直在试图找着“出口”,当然,因为有着这样的“坚守”,当事人为此需要不尽地消耗自身的“能量”。
另一方面,在“旁观者”那里,他们一部分人根本“无视”这个窗口,另一部分人强行“打压”这个窗口……这些也会导致后来,当事人的“窗口”被“消磨”殆尽,或者萎缩、变形,以至于不再显现于众。但是,这个“窗口”从未消失,只不过在“旁观者”眼里是已经看不见了,就仿佛是达成了“闭锁”状态,据此这大概就是所谓“闭关成型论”的缘由吧。但对于高明的心理治疗师,就会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看到问题的实质,这正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言“窗口”一词,非源于英文window,而是channel,channel在英文语意里,有频道,也有交流,表达情感的途径和渠道,再有水渠、河道的含义。所以,“窗口”又并非单单是一个物事,一个楔子,它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过程,带有指向性,并且有着顺达流畅的特色。也就是说,治疗师不仅需要在一筹莫展中发见当事人的窗口,更需要借用这一窗口,和当事人达成心灵上的“同在”,精神上的“共处”,进而能走进其闭锁区,探出其能量流动的方向。私下觉得这时与罗杰斯所说的“共情”是很像的,同样是抛弃掉治疗师固有的“偏见”,而进入到了当事人的“个人世界”里了。然而,山中君的“窗口”说,似乎比“共情”又进了一步,他超越了情感上的理解,并沿着当事人内心的流动痕迹,顺势而为,不断调整,直至达到治愈的彼岸。这时,可以想象是在一湾海峡里自由地来往航行了。这其实很符合山中君对水的意象,因此,他又被人称为“河流治疗师”。
当前,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因为常常受到超过自己所能承载的要求,于是,就会进入“闭关”状态,对外关闭他的“窗口”。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假象,就如一些孩子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作为家长往往只能看见孩子的“网络成瘾”,于是动辄就要竭力地试图要“戒断”网瘾,一味地去“阻止”。这是很多家长常规的做法,但往往并不有效。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家长们并未走入孩子的“窗口”。殊不知,“网络成瘾”行为就像是个“遮罩”,罩住了孩子原始的需求,如同是关闭了他的窗口,让孩子只以看似“无关”的行为展示于人。对于“网络成瘾”的行为,如果能推开“窗口”,其实是可以看到孩子许多种的可能性,如渴望与人交往,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渴望赢得成功,渴望呈现出自己想象出来的幻想世界……会有很多种内在的需求,或许这里多少还有一点要与家长、老师对抗的意味。凡此种种,单不是一件“网络成瘾”行为就能概括周全的。
“窗口”说其实还有更多的内涵是可以阐释的,这里就先不继续赘述了。更为关键的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治疗师,如何识别出当事人的“窗口”,进而走入这个“窗口”,在“窗口”里与其工作,展开疗愈,这是一个值得心理治疗师思考的长久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