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研员:做智能手机还是微单相机?

教研员:做智能手机还是微单相机?

作者: 松美六郎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7:12 被阅读0次

    教研员是学科教学中坚骨干分子,指导任课教师上课,也是学科教研当然带头人物,是将课程目标落到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关键人物。

    一、创新形式,多维度研修

    为了不断提升这些重要关键人物的综合素养,我省教育研究院组织了“2018年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活动”。本次省研修活动,形式有所改变与创新,既有专家讲座大课堂,也有学科分组交流研讨,又有教研沙龙,把各组分享与交流的精华在大会上分享,因为都是教研员实践经验,大家收获良多。大课堂从内容上来看,有国家层面的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解读,统领了主方向。也有课程与教学论。教研组织与实施经验。还有教研课题研究案例分析和教育测量教学评价方法学习。最后有目前大热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教育结合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立体感。

    作为学科教研员,学习能力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如何在培训中更有收获?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学科内的深层交流与互动,也没有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互动,那么收获就会大打折扣。而这些都需要主动性和交流互动意识的增强。

    作为教学的研究员,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第一是智能设备在教育场景的应用研究与尝试。例如微信在教研活动与面试测评中的应用。问卷星网站在教研调查访谈的应用等等。第二是教育大数据的利用意识。

    二、分科研修,注重实效

    有三段时间由学科组织研修活动。我参加了小学初中信息技术班的研修活动。

    11月5日下午的研修活动,省教研员要志东老师作了《在问题解决中实践与创新》的讲座,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的4个核心问题展开:

    (1)为什么学(教);

    (2)学(教)什么;

    (3)怎样学(教);

    (4)学(教)得怎么样。

    前两个问题侧重于教研员理解领会吃透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把握大方向,后两个问题侧重于实践指导和跟踪落实。

    要老师还通过展示科学大咖王飞跃畅聊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学突破的精彩视频,组织全体教研员思考和讨论学科的教学走向。

    11月6日下午,我们学科是各区(县)教研工作交流,各位教研员从自己教研工作的学习、创新、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分享。省教研员要老师认真聆听每一位教研员的发言,对各地区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积极做法给予鼓励,同时通过精彩到位的点评引领各区(县)教研员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把握好学科教学改革的大方向。

    11月7日下午的内容更充实,安排了两个热点的学习内容。先由吴良辉老师作《计算思维的缘起、特征与实施策略》讲座。

    他阐述了计算思维的定义、特征,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的实施策略。我特别收获大的一句话:“素养不一定通过课程内容培养,有可能是悟出来的,计算思维是在能力培养中‘悟’出来的。”

    第二个学习内容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白明教授作《国际创新人才教育发展动态--我们的实践与认识》的讲座。讲座由一段动画开篇,引发对创造力保护和培养的思考。

    白教授结合多个在国际创新大赛中获奖作品的构思、设计、制作过程,给我们分享了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些框架和工具,受益匪浅。

    最后在白明教授带领下到了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工程技术学院科创实验室参观。了解到一个信息,白教授还带了一个“小小班”,每周一次,带一群几岁的小朋友来到实验室,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带他们进入科技世界,并让他们动手做实验,未来的科学家可能就诞生于此。

    三、教研沙龙,分享交流

    2018年广东省教研员能力提升研修活动(一期)教研沙龙论坛于2018年11月8日下午在三楼国际厅举行。

    十二位老师作了精彩的分享。因为是经验分享,大家的收获良多,会后很老师都强烈要求拿到他们PPT。

    省教研院钟守权主任对本次教研沙龙论坛上的老师发言作了精辟的点评。广东教研有好东西,有创造性东西,需要有发现的眼睛,需要有展示的平台,更需要有提升的通道。刘湘老师用“六度”作了归纳与展望:专家引导有深度,学员研学有温度,分组讨论有热度,各组代表分享有厚度,回去学习提升有高度,学习成果运用有亮度。

    四、智能手机还是微单相机?

    学习是手段,也是源泉,创新是方法,也是驱动,服务是宗旨,也是基础。重新理解这个服务,这个服务是指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起引领作用,提供平台之服务,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发动机”的服务,为学校服务,在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程资源中做好发挥调配、整合、利用的功能服务。教研员的学习是创新、服务的基础。

    单反相机是专业的相机,如同一位顶尖优秀的教师一样。而智能手机有独特的表现。如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智能手机拍摄的相片比单反相机拍摄的相片还要好看。智能手机其实利用了一种网络效应打败了功能更强大的个体(单反相机)。好一点的智能手机,都有很强的目标识别功能,比如能够识别人脸、蓝天、树木、草地、江河湖泊等常见的景物。然后,它们会对这些景物做单独的处理,比如把人的脸照得年轻一点,皱纹抹掉,把蓝天拍得特别蓝,水拍得特别绿,就连黄色的枯草,也修正成了金黄色。这件事是怎么做到的呢?简单地来讲就是大数据,见多了人脸就认识人脸了,见多了蓝天、绿草也就识别出来了,因此这个功能其实是一种网络效应,不断学习的结果。教研员要学会转型,从教学型转向研究型,做终身学习者。

    从这件事情我进一步体会到今天做事情时,需要利用网络效应取得个人达不到的目标。例如赫胥黎等进步学者在确立进化论历史地位中所做的贡献。当时只靠达尔文一个人,哪怕再有本事,也难以让社会普遍接受进化论的思想,但是赫胥黎等人帮助达尔文形成了一种网络,他们知道该争取什么样的人的帮助,该从哪些角度捍卫进化论。这让达尔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同省教研员,面对市县教研员及各地优秀教师都了解与熟悉,形成一张教研人才网络,利用这张网络,全省的学科教研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研员是“连接者”,如智能手机一样,善于利用网络与大数据,做一名新时代的智能型教研员。

                    2018年11月10日于北师大京华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研员:做智能手机还是微单相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ij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