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两天比较忙乱,落下了一篇日记没写。本想昨天补上,但由于要迎接检查,单位的事多又琐碎,一颗心飘来飘去,被外界的人、事、物扯来扯去,终究也没补。今天事更多,因为明天市里就要来检查了,准备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这让我想起了那只鞋子,它始终没有落下来,人们就始终为它牵肠挂肚。或者说,危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危险来临。
而这欠账的感觉并不好受,总惦记着,还有一种内疚和自责。蔡加尼克效应太强烈。
什么是蔡加尼克效应呢?
它是一种记忆效应。1927年,德国心理学家B·B·蔡加尼克在一项记忆实验中发现的这一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同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这一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画一个圆,最后留一个小缺口,是把它补上呢还是置之不理?信写了一半,笔突然写不出字了,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但在寻找时,注意力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是否被一本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蔡加尼克记忆效应是推动人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很多人有与生俱来的完成欲。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就一日不得解脱。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驱动力。
一个从不把工作做完的人,至少能够扩展自己的生活,而且可能生活得丰富多彩;但是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驱动力过强,可能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只有减弱过强的驱动力,才可以使人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在工作方面,不做完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使你能在周末离开办公室,你还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不能应付紧张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