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日更54/100:三个诸葛亮,抵不过一个臭皮匠?

日更54/100:三个诸葛亮,抵不过一个臭皮匠?

作者: 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亮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6-12 19:09 被阅读0次

三个诸葛亮,抵不过一个臭皮匠?

——精听《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精读《系统之美》DAY-18

《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16|群体压力:如何让员工说出真实的想法?

今天抛出一个概念——群体压力。

那什么叫群体压力?

我们先来看看斯坦福大学的所罗门·阿希教授做过的著名的“线段实验”。

阿希教授让7位受试者坐在一起,先看一根标准线段X,再看3根长短不同的线段A、B、C,然后请他们依次回答:A、B、C中哪一根,和X的长度是一样的。

这还用测吗?当然是C啊!

别急,精彩部分在后面。

其实,这7位受试者中,前6位都是阿希的助手。他们会故意给出错误答案,比如都选B,然后看第7位,也就是唯一真正的受试者,能否回答正确。

结果是,如果受试者单独接受测试,错误率平均低于1%。因为实在太简单。

但如果受试者在阿希的6位助手们之后回答,错误率从不到1%,上升到37%。

这就是群体压力——当群体中的成员发现自己的意见和群体抵触时,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主动放弃观点,接受群体意见。

润总还讲了一个案例:

某公司盈利状况越来越差,管理团队束手无策,于是请了管理顾问前来把脉。

这个管理顾问从旁听他们的内部会议开始介入。他发现,公司所有管理团队,都对一个重金投入的新项目,表现出激动的信心,和兴奋的期待。

于是,他分别向CEO、分管副总裁、项目负责人了解这个项目。他以为会听到激动人心的计划,但却听到了下面这些反馈:

CEO:这个项目会带来流动资金压力,危及公司生存;

副总裁:这个项目有些纸上谈兵,不具备实施可行性;

项目负责人:这个项目所需要的技术,目前无法实现。

这位的顾问第一反应是:既然不看好,那为什么不在会上说呢?于是追问下去。

CEO:分管副总裁很看好,我怕打击他的积极性;

副总裁:这件事CEO亲自挂帅,我尊重他的判断;

项目负责人:老板们孤注一掷,我只能勇往直前。

没有一个人对项目看好,但也没有一个人指出“皇帝没有穿衣服”。

那在现实管理中,怎样才能破解“集思而不广益”的压力呢?

根据润总的建议,可以用三个方法解决:

1、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

魔鬼代言人,就是故意唱反调的人。

故意唱的反调,有用吗?有用。就算这些反调,非常不着调,也有用。

后来很多人重复了“线段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的6位助手中,只要有一位提供了不同答案(即使错误),受试者表达不同意见的勇气都会大增。37%的犯错率,显著降低。

2、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

为什么头脑风暴能够切断群体压力调节回路?

因为头脑风暴的核心技术是:1)重量而不重质;2)提出而不反驳。

3、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名义群体法的关键操作是“每个成员先独立写下观点,而不是先讨论”。

因为这样,成员就不用迫于群体压力,在讨论时放弃自己的观点。

讨论依然必要,但没有一个观点被放弃。

商业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人物“斯隆”,他曾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他领导通用汽车的时间里,有个很著名的“斯隆议事规则”。

对某一个问题,公司高层在很短的时间就形成明确决策时,斯隆就要开始搅局了。

斯隆会要求“什么时候听到反对的声音”,才开始真正的议事讨论。

斯隆每次“搅局”之后再开会的时候,高管们都会说出不同的意见。

最终,他们达成的共识,形成的决策要比他们最初形成的那个共识要丰富、复杂、富有弹性的多。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里面,有一句狄仁杰经常问的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这也正是为避免“群体压力”误导判断的一个好办法。

《乌合之众》书中提到群体有三个特征:低智商、高自信、情绪化。

我们虽然惯常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但事实上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三个受迫于“群体压力”的诸葛亮,真有可能抵不过一个独立表达观点的臭皮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更54/100:三个诸葛亮,抵不过一个臭皮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mn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