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4-07 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04-07 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作者: 青春芳草地 | 来源:发表于2019-04-07 22:31 被阅读0次
    04-07 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说明文是相对朴实无华的一种文体,也是人们接触相对频繁的一类文章。它既没有记叙文的生动形象与引人入胜,也没有议论文的雄辩逻辑与雄浑气势,甚至没有应用文的中规中矩与简明实用,因此说明文的可读性天生不强,写起来也难以潇洒自如、一挥而就。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相比,说明文更是“缺情少趣”,难入文学爱好者的法眼。

    在语文教学领域,说明文也不太招人待见。在漫长的文言教育时代,说明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之类的文选教材中均难觅它的身影。多亏夏丏尊和叶圣陶将说明文引入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才使其开始跟其他文体站在了一起。然而,至今老师们都普遍不太喜欢它,上公开课时尽量避免选教说明文,发表的课堂实录与教学设计,涉及说明文的比例也大大低于记叙文和议论文,更低于文学作品。考试虽也考说明文,但所考与所教往往对不上号,学生从书本和语文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方法答题时基本派不上用场。作文考试,则基本是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天下。因此,学生也觉得说明文可学可不学。

    这表明,说明文的教学已经形同鸡肋。也说明,我们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地重新审视一下说明文及其教学价值。

    什么是说明文?完整地说,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介绍事物、解说事理为基本内容,以清晰表述、精准阐释专业问题为主要特征,以提供专门知识为直接目的的文章。简单地说,说明文就是已知者给未知者讲解专门知识的文章。厨师提供的菜谱,中医开出的药方,厂家提供的说明书,科学家撰写的科普文章,都是这样的说明文。

    本质上看,说明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产物。对于某个事物、某个人有了长期关注与了解,并且有了专门研究与看法,甚至形成了全面正确的认知,也就是掌握了该事物的存在特征与运行规律等科学信息,于是他便自然成了研究该事物的专业人士,成了该事物正确信息的掌握者。他要把自己的研究与发现公之于世,向人们说明自己对该事物的研究思路、发现过程与观察结论,并把有关该事物的全面正确信息用专业术语、公式数据与客观描述等形态告诉同行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文。接下来,由于社会大众也对该事物感兴趣,迫切希望了解该事物,他也希望把自己掌握的信息告诉公众,于是就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一篇文章,向对该事物一无所知的公众介绍与解释自己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这就成了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文。可见,论文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而说明文是写给社会大众看的,二者并无实质的不同。由此可见,说明文是近似于科学论文的文章样式,其科学态度的严谨性、信息内容的正确性、事物阐释的权威性、事理解说的知识性都是相同的。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说明文都是由学者或科学家等专业人士写出来的了。专业人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率先掌握的某事物的信息告知同行,因此使用的是术语,罗列的是数据,得出的是公式定律,能够读懂的人并不多,也不追求有更多的人读得懂。而专业人士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说明文的时候,就是把自己的研究与发现告知公众,为了使尽量多的人能够读懂,才不得不选用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说明语言和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因此,说明文是专业人士将自己先行掌握的有关某事物的正确信息介绍给社会大众的文章,是专业人士与社会大众之间对某事物认知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这一点,从叶圣陶当年应邀写作说明文《苏州园林》的过程可以证明。《苏州园林》原名《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最初是叶圣陶应香港一家出版社的邀请,为他们打算出版的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作品集写的“序”。为什么请叶圣陶来写,而不请别人呢?主要原因在于,叶圣陶既是名人,也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可以说是苏州园林的专业人士。写作这篇序文时他还仔细研读过陈从周教授的苏州园林专著。出版社的意图是通过出版摄影作品集来推介苏州园林,让人们更好地领略与体会苏州园林之美。该书以照片为主体,拍摄的全都是各个角度的苏州园林美景。而要为这本书作序,这个“序”就必须向读者介绍与阐释苏州园林“美在哪里”“因何而美”等信息。于是叶圣陶一下笔就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谁如果要鉴赏中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然后用主要篇幅浓墨重彩地阐释苏州园林之所以美,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的追求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而为了达到这个创美求美的总目标,需要“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并以此说明苏州园林美就美在这些地方。这样的信息对社会大众而言,无异于专业导游的解说词。叶圣陶就是这样把自己掌握的有关苏州园林信息告知给公众的。

    其实,这里所说的“信息”,就是具有专业色彩的专门“知识”。对作者来说,写作说明文就是传达与阐释专业的“信息”;对读者来说,阅读说明文即是透过感知与理解作者传达的“信息”来学习与积累相应的专门“知识”。说明文就是用来阐释专门知识的文章。《看云识天气》阐释的知识是天空云象与天气阴晴之间内在关系的规律与原理,《中国石拱桥》阐释的知识是历史悠久的中国石拱桥既简便美观又坚固耐用的规律与原理,《松鼠》阐释的知识是松鼠这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生长规律,《奇妙的克隆》阐释的知识是种种克隆技术的前因后果与科学原理。总之,说明文的基本功能就是阐释专门知识。

    换个角度看,专业人士写说明文阐释知识的过程呈现的是“以一对多”的形态。“一”指的是说明文的作者,“多”指的是说明文的读者。作者一个人给众多的读者介绍与阐释专门知识,这种行为叫作“知识普及”或“普及知识”。由于说明文给读者们普及的通常都属于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所以又可以称为“科学知识普及”,简称“科普”。《辞海》解释道:“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与影视纪录片等科普形态相比,说明文是科普宣传的最原始形态,但是,它的功能与影视纪录片并无二致。说明文的科普价值,就是说明文能够给读者大众带来的积极作用。

    这表明,在社会大众所能读懂的众多文章类型中,说明文是最能体现科学探索精神与真理探求意志的文章样式。写说明文的人,唯有具备科学专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态度与深入浅出的能力,方能彰显其知识阐释功能与科学普及价值。

    在说明文中可以学到什么?顺着上面的结论,答案便是:从说明文中可以学到专门知识,感受科学精神,领略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意识,并产生寻求科学真理的理想与信念,同时还可以学到如何将科学知识用简明通俗的语言与生动有趣的方法来清晰阐释的本领。当然,这个答案也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要学习说明文”。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界都只是集中关注了这一答案的后半段——形式问题,却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前半段——内容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虽然提到了“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似乎并没有引起语文教学界应有的重视。编排说明文时,教材编写者感兴趣的是选文的权威性、规范性、通俗性、趣味性与来源分布的广泛性,提供的阅读提示、注释、思考与练习以及相关补充说明,也仅仅满足于让师生“读懂”课文的写作背景与专业术语,而缺少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的引领,更没有考虑科学意识与科学信念的导向问题。教学说明文时,语文老师们大都把目光集中在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与用语特点等形式问题上,不敢也不愿涉足文章中阐释的科学知识与体现的科学态度等内容问题,很少带领学生探究课文所涉及的具体科学话题。考试说明文时,命题者既不考虑尊重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不考虑对接语文老师的教法,而是另起炉灶、另辟蹊径,只关心选文中具体语句与语段的表述和理解,感兴趣的是具有高度混淆作用的选择项语句表达范式是否具有干扰。教材编写者、教学操作者、考试命题者成了“马路警察,各管一段”,且你不关心我,我不关照你,这就是当下说明文教学的乱象。

    怎么办?首要的是让语文教学界重新认识说明文的科学教育价值。何谓科学教育?《教育大百科全书》解释为:科学教育是以全体青少年为主体,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以期使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把握科学本质,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发展社会生产力,改良社会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可以说,科学教育,不是理工科教育工作者的专利,也是从事说明文教学的语文教学界人士的职责。如前所述,说明文本身就是阐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具有科学普及价值。之所以让学生学习说明文,除了让他们了解与掌握说明文这种文体以外,自然应让他们接受相应的科学教育熏陶。这也正是说明文文体与众不同的教育价值。

    将说明文中渗透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信念等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要充分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教育价值。试想,执教《月亮上的足迹》这篇以新闻通讯形式写成的说明文时,如果不给学生讲清楚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发射升空到飞向月亮、从月球着陆到安全返回地球这个完整过程的科学原理,也不组织学生探究并最终明白“月球上有什么”“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飞船是如何制造的”“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在高达每秒10.5公里速度的飞行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喝拉撒睡”“阿姆斯特朗等三位宇航员驾驶阿波罗11号到底干了哪些事情”等问题,而只是一味地讲述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用语特色之类的形式问题,或者只是津津乐道于阿姆斯特朗的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岂不是浪费了该文本已具备的科学普及价值与应该发挥的科学教育价值?

    我们平常讲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人认为,阐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缺少人文性,于是语文老师就只好通过关注遣词造句和说明技巧来体现其工具性。这是很大的误解。说明文中渗透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与科学信念,恰好是真正的人文因素,也是我们的学生亟须补充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工作者务必在说明文教学的方向上有所调整。

    本质地看,说明文教学就是教学者引领学习者求解文中的专门知识及其科学原理。阅读说明文,实质就是在其作者的带领下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原理,弄懂科学道理,认识科学事物,接受科学教育。相应的,教学生阅读说明文,也就是带领学生透过作者的述说与介绍,帮助学生最终学到相应的科学知识,掌握相应的科学原理,懂得相应的科学道理,认清相应的科学事物,接受相应的科学教育。这是说明文教学的基石,也是说明文教学的肉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4-07 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ne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