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想必你一定读过或者听过。但不可否认你并不了解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能成为大师首先刻意练习模型抽筋只有三条,也只有符合这三条的领域才能使用刻意练习。
A、明确的对错结果(可测量)
B、可重复的训练(可持续)
C、及时的反馈(可改进)
先来解释下这三条
首先A可测量,这个就是进步可验证性,比如搏击的可测量就是找人对战一场。若不可测量就会出现严重的进步认知失调,就像中国民间武术苦练三十年,到头来被徐晓冬秒杀。而且还将会前赴后继的送人头。选练习项目一定要选可测量的项目,不然就没法进行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能成为大师再说B可持续,这个很好理解就是不能让自己重伤或者挂掉。假如重伤或者挂掉就没有任何必要说以后啦,根本就没有以后嘛。比如说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彭于晏躲子弹的功夫我就不建议用实弹练习,应为用实弹很可能会变得练习不可持续。
刻意练习并不能成为大师再说的C及时的反馈,这是整个三条筋的关键,决定着能不能进步。这个反馈必须是有建设意义的,反馈的好坏,决定着一切。
而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什么“心理表征”啦。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个词,它和你练习的结果无关。
但比较普遍的错误是认为“方法”是刻意练习中重要的一环。乍一听貌似从逻辑上很对,其实大错特错。其实方法一开始的好坏,对错根本就不重要。一个足球运动员可能一开始训练方法很可能对他今后的踢球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可以是在做引体向上或者俯卧撑),关键是在接下来的训练中他的训练方法有没有通过反馈一步步改成一些刁钻的射门,经典的过人,迅速的传球甚至自己的杀手锏倒挂金钩。
刻意练习并不能成为大师而决定着这一切变化的关键就是C反馈。总结一句就是开始的方法并不重要,反馈好不好很重要。(关于方法不是一个静态的经典动作,他是一个活得个体的话题我将会整理出另一篇文章,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
但是刻意练习只能让你成为符合刻意练习ABC三点的行业中的一流高手,但只是这个行业的一流高手,不是这个领域划时代人物。打个武术咏春上的比方,只用刻意练习会让你成为像粱赞和陈华顺这样的高手(两人分别是叶问的师爷和师傅),但永远不可能成为像叶问和李小龙这样的一代宗师。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叶问练好咏春之后又借鉴了其他武术中的思想,而李小龙直接借鉴了一些哲学的思想(不了解可以看下李小龙传种他对武术与哲学的总结)。所以张天志永远也赢不了叶问。
刻意练习并不能成为大师所以若不满足成为一流高手你必须找到其他领域的好方法、好思想借鉴进来,这样才可能成为超一流的高手,甚至创造奇迹。
而借鉴别的领域的方法,牵扯到从充分领域向不充分领域模型转化的问题,我也会在将来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以及所有领域的最终归宿之第一性原理其实就是数学而已,的详细介绍。我是龙猫,喜欢就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