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家研究,苦并快乐着

客家研究,苦并快乐着

作者: 深圳安国强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21:21 被阅读0次
    陋室后的客乡风景

    拙作《客家大迁徙》终于付梓面世了!为客家文化 发展尽点力,既是一名史学工作者的本份,也是一个新客家人的责任。作为北方人,我始终认为,既然已融入 了客家人的世界,就得把自己当客家人看待,就得为其发展付出辛劳与汗水。回顾这二十年的创作历程,让我 想起了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跟我的心路 历程很是契合,故借之以承载满满的心动与行动。

    曾无数次地被人问起,怎么来到梅州这大山深处,我只能说是命运机缘的安排,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 期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确实有许多去向可以选择。既然来了,便与客家结缘,这是我最大的幸运。在梅州 工作,也就注定了清贫、孤独与高洁的同在。这清贫并不影响你从事事业的高尚与人格的高洁,因为我生活在 一个让人感动的人文厚重的土地上。不仅是各位身边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感动着我,我在历史中也找到了学 习的榜样,那就是中唐著名诗人李翱。

    李翱是我秦安县同乡,德宗年间进士,曾任礼部郎中、山南东道节度使 等职,追随韩愈倡导古文运动,诗文与其齐名。唐元和四年(809)到循州当刺史,那时的循州,包括了大半 个梅州,条件是极为艰苦的,时常被朝廷用来流放贬谪官员。但李翱是主动来任职的,广推安居工程,教老百 姓不用茅草而用陶瓦做屋,减少火灾隐患,还写了一篇《南来录》,描述到江南、岭南的历程。后来大诗人李 商隐也来任职。这些北方同乡身上所体现的正是盛唐气象文人们的那种为国尽忠、昂扬进取的精神,时时震撼 与感染着我。

    选择了历史研究,注定了你是独行者。但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有了成果,或许你就成了一个引领者。 我不断地在这两个身份间穿梭。还有一个对我看似不利的是我不是客家人,但或许又成了我的优势,可以跳出 客家看客家。不再犹豫,拿出自古文人的品性,著书立说,藏之名山,求之不朽。终于有了多部长篇作品。当然这些成果是建立在对客家文化顶礼膜拜般的热爱之上。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厚重,所以执着。

    记得 2009年出版《梅州两千年》后,在《梅州日报》上发表的长文,标题是《甘为汗青付此生》,这是我对学 术、对事业追求的最好诠释。 创作中的高洁体现在你要能经得住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我的心情我做主,安顿好宁静的心灵,让浮躁 去旅行,潜心去写作。既要完成数以亿字计的海量信息的收集、阅读与裁取,要做繁杂史料的梳理、编排与布 局,也要进行长幅文稿的起草、修改与润色。同时,还要高质量完成手头繁重的政务事务,所投入的精力是十 分巨大的。这清贫、孤独与高洁,便是宋代词人晏殊《蝶恋花》中所描述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楼,望尽天涯路”之意境。

    走进历史的天空,走进客家人的世界,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知识储备、创作徬徨、生活苦闷的砺炼过程。历史 研究有点苦涩,但我却以史为乐,因有七年西北师大历史系这一老牌学科的学术修炼,对史学家勤勉治史有着嵌入 式的深刻印记。时常感动于司马迁为写《史记》,以屈残之躯踏遍江淮,远涉巴蜀,考察采风的坚强意志。感动于 司马光为写《资治通鉴》而潜心洛阳15年,以“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之决心,“日力不足,继之以夜”,仅 草稿堆满2房间的执着精神。大学的恩师金宝祥、赵荧、李宝通、侯丕勋等的谆谆教诲,也时刻激励着自己沿学术的道路前行,在专 业上做最好的自己。

    文史作品确实需要厚积而薄发,本人亲历了梅州 市实施的“文化梅州”战略相关工程,创作了院士广场浮雕脚本、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学校长馆的创作与布展, 主持编写了《客都梅州》乡土教材,这些到现在还在发挥着其独特的宣传教育功能。对梅州历史研究越深入, 就觉得对整个客家历史研究越必要。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法国著名画家保罗·高更提出的这个哲学命题确实也困扰着客家人。要将这个命题弄明白,就得对“客家大迁徙”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但长期以来此课题被学界视作畏途,因为它是一个涉及全 球近亿人口的重大话题,一个牵扯数千年历史的深远记忆,一个存留万计家族谱牒中的模糊印迹。无数人 反复提及,但无奈放下,皆因其太宽泛、太幽远、太庞杂。于是我下定决心,写一部《客家大迁徙》,来 整体展现一次次政权力量之间的战争和平,讲述一个个家族人在旅途的悲欢离合,勾勒一幕幕民系大迁徙 的壮美画卷。

    梅州同道给予了有力的提携鼓励。已故著名作 家、客家文学旗手程贤章先生抱恙为《梅州两千年》作序,当时他的病情已相当严重,手脚不便,但还是 坚持以口述笔录的形式写下了感人至深的序言。已故的梁安仁先生曾动情地为《梅州两千年》写下了感怀 诗:“一夜春风送晓天,层云瑞霭满人间;梅州史迹翻新页,入目篇章胜十年。”

    2012年底,我应张文 泉、宁远喜先生之约,参加了梅州陕西同乡会成立大会,我即席赠联:“秦人风流百二秦关华山万仞王 气绕;十一岭表嘉应千里秦腔飘。”以表对南来同乡们的敬佩之情。我想历史上客家地区的开疆拓土与 北方人的南迁密切相关,如今的繁荣发展,不应忘记那些外乡人的积极贡献。

    以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为代表的全球史观正 风靡世界,用他的话就是“站在月球上来审视地球上的人类发展史”,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分散走向统一的 世界,世界彼此之间总是通过千丝万缕某种方式联系着的。用全球史观你就会得出客家迁徙总是跟中华民族的 命运紧密相联,总是跟世界的历史发展紧密相关。没有这样的认识,你就无从知晓客家人从何而来,也无法明 白客家人走向了何方。

    要用这种观点去突破传统,宏观把握,在写作中坚持不纠缠于民系迁徙到底有多少次, 不纠缠于哪个家族或个体的迁转流变,不纠缠于客家人相对于各种少数民族的纯洁性,而是着眼于历史发展的 全局与大势,摆背景,述源流,讲变迁,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布局与寻找客家人的迁徙轨迹。也 沿袭了厚古薄今的治史之道,对落居一方的客家人,则述其源,明其流,即便时间跨度较大,也力求做到首尾 同文,本末同载。

    各大网站发布新书面世讯息

    写作提纲是大部头作品所必需的,体现一个总 体架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35章、近百万字之 长篇,有了提纲与脉络,才能有针对性搜罗史料,围绕主题铺陈精彩,阐释传奇。由此走来,《客家大迁徙》便新鲜出炉了,确实应了宋代词人柳永《蝶恋花》中所描述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瘦了绿叶,红肥了红花。 宋代文豪辛弃疾在《青玉案》里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句,为 我们描绘了一个苦苦追寻似失终得的美好意境。付出了必然会有美丽的收获。多年来本人始终没有放弃对 学术的守望与耕耘。

    《客家大迁徙》是一部史话类作品种,出版经历了三年漫长的审稿过程,经历了教育 部重大选题的立项和国家多部门的审读,正如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其学术意义 有:

    一是增补了空白。虽有许多专家学者的专著与成 果不断问世,但冠以“客家大迁徙”之名的史话类作 品,则是第一部。

    二是放大了视野。系统性的呈现客家迁徙史,跳 出为一地一区域树碑立传的圈子,避免了画地为牢,自说自画,王婆卖瓜。大凡当世成片聚居的客家地区 之迁徙与分布情况及功业皆有涉及,做到全覆盖,对大家熟知的许多大家望族,尽量有专题进行深度挖 掘,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三是做实了节点。更加明晰客家历史的分期,使 各节点的人、事、地点等要素更为有据与精准。特别是将历史上长期被忽视了的几个对客家历史最具影响 力的事件与人物给予有力关注,如明末岭南地区的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转化为新民,进而壮大客家人,其 中王阳明的心学所起重大作用。如吴六奇作为客家成熟期的代表,他的故事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王 士祯的《香祖笔记》等著作中都有描述,能走进全国文人的视野,他当是客家第一人。

    四是突出了个性。构勒出客家人的鲜明特征:首先 是坚韧的文化传承,对自身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坚守,无论走的那里,无论是繁华还是偏避之所,无论是举族迁 徙还是个体搬迁,都不忘衣冠士族的文化传统;其次是绝决的拓殖精神。出发时背水一战,背着祖宗的遗骨上 路,到达新山后是随遇而安,零点起步,不断拓殖,以实力赢得空间,以文化赢得时间,天长日久,他乡成故 乡;其三是强烈的抗争意识。坚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虽能屈能伸但决不逆来顺受,群体性反叛精神所爆 发出来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客家大迁徙》,一部新客家人奉献给全球客家人的厚礼!

    ——本文原载于《客家人》杂志第三十四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家研究,苦并快乐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op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