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畔的圣林里,有一棵大树。树的周围总有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身影独自徘徊,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随时都能看见他。据说,这个人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祭司,又是一个谋杀者。……他总是手握已经出鞘的宝剑,不断在大树周围来回巡视,提防着敌人的突然袭击。不管盛夏或是严冬,也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他手中的兵器反射出的光亮,总是忽明忽暗地在林间游荡……
这段文字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恐怖片?悬疑小说?玄幻故事?然而这却是一本科学、严谨的学术著作的开篇。——被誉为文化人类学最伟大著作的《金枝》,果真名不虚传。
我之所以想读完《金枝》,也是被这个开头吸引了。然而因为懒,拖了五年我才重新翻开它,所幸这次flag未倒,如愿将这部巨著啃完。然而当我合上书卷,回味着这部回肠荡气的著作时,只觉思绪纷乱,想要写些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岔路太多太庞杂,我还深陷其中无法走出,既无资格品评,也无法将感想一语道尽,且简单梳理一下本书的脉络,给想要挑战这本神作的读者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金枝》是一本什么书?
《金枝》(The Golden Bough)是英国学者詹姆斯·弗雷泽所著的探究原始社会的风俗、信仰、神话、咒术等方面问题的文化人类学名著。
由1890年出版的两卷本到1900年的三卷本,到1911年的十一卷本,直至1936年的十三卷本,这部穷尽作者毕生心血的鸿篇巨著,堪称一座关于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人类思想史的丰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原书卷帙浩繁,作者为了方便读者,特于1922年推出了全一卷的节选本,我们现在市面上见到的中译本均译自此版本(以下称“简本”)。简本删去了大量的例证以及注释和参考资料,学术性有所削弱,但可读性却增强了。
而我阅读的是赵昍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版本,上下两册共六十九章,788页
阅读《金枝》是什么感觉?
读过上面那段开篇文字,大家想必都能领略到作者的文字功底。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其行文之优美让人叹为观止。
当砍断原始哲学家停泊在古老岸边的思维之船的系绳,放任它颠簸在充满怀疑的汹涌海面上时,在他的信心被粗暴地摧毁时,他一定悲哀、困惑和激动过,直到思维之船进入一种新的信仰和实践体系为止,就像在充满风暴的航行之后进入一个安静的避风港一样。
诸如此类的描述在文中比比皆是,在带给我们如诗般的美感的同时,也引领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维之船穿越到原始先民的世界,去探寻古老文明中璀璨的宝藏。此外,作者在大段例子引用后面,往往会附上一段精彩的评述,其睿智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富有哲理的论断,也让百年之后的我感叹不已。
比如作者认为巫术和科学有许多相似之处,都相信世间万物遵循固定的法则,我们可以依据这些法则来改变自然。只不过巫术的法则往往是错误的,而那些能够被证实的法则,就成为了科学。但不管是科学、还是巫术、宗教,都只是思想的论说。科学可以取代之前的巫术和宗教,之后也可以被更令人满意的解说代替。此类精辟的论断不胜枚举。
但《金枝》毕竟不是散文或民间故事集锦,作为学术著作,它的阅读难度着实不小。大概因为是历经40余年,不断修改增补的缘故,书的内容非常庞杂,包罗万象。又由于将十几卷简化为一卷,行文中也有一些重复和上下文不连贯之处。
并且,作者的思维也如海上的小舟一般飘忽不定,让人不可捉摸。比如本书的主线是考察内米湖狄安娜神殿的祭司更替制度的起源和含义,但这条主线在文中若有似无,作者往往在叙述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其他问题,便沿着另一条线展开,在此过程中又被其他问题点吸引,再度转换重点。尽管作者在书中说道:“尽管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许多别的风景,但我们总归是在一条主干道上,并没有偏离”,但才疏学浅的我在阅读那些大段的例证时,脑子里想的总是:“所以他现在想说的是啥?”
那么,才疏学浅的我就依照自己的理解来介绍一下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金枝》主要讲什么?
本书的主线就是内米湖狄安娜神殿的祭司承袭制度。
意大利内米湖的森林中有一座狄安娜神殿,神殿祭司的职位要通过决斗来获得。殿内有一棵特殊的树,只有逃亡的奴隶能够砍下它的枝条,从而得到与祭司决斗的机会。一旦杀死祭司,他就可以继任祭司一职,并获得“森林之王”的称号,这条决定命运的树枝也被成为“金枝”。
那么,此种残酷血腥的祭司继任制度从何而来,又有什么意义?作者由此出发,开启了一场盛大的探索之旅,对古代的巫术、禁忌、宗教,巫师的职责、杀死巫师(人神)的习俗起源,及其与植物崇拜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
据我的理解,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答了“金枝”的谜题。
一、“森林之王”代表什么?
作者认为,内米的“森林之王”的真实身份即橡树之神——朱庇特(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其配偶为神殿所供奉的狄安娜女神。(朱庇特的配偶应为朱诺,但作者认为朱庇特与朱诺,狄安纳斯与狄安娜这两对夫妻其实是同一对神演化而来的。)
二、“金枝”指什么?
作者通过北欧神话中的“拜尔德被槲寄生杀死”的故事,推测出“金枝”实际上就是寄居于橡树上的槲寄生。四季常青的它被视为橡树灵魂和生命的所在,它的生死决定了橡树的存亡。
三、为何要杀死祭司?
这实际上源于植物崇拜的思想。不少国家和民族都有杀死谷神或植物神的祭祀,目的是在其生命力即将走向衰落时使其再度复生,从而为人类供给更多的能量。后来的“杀死神王”习俗也是其变形。
特纳《金枝》然而,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上述三个问题那么简单,我简单梳理了一下各章的内容。
各章内容整理
〇、研究源起:内米湖狄安娜神殿的祭司承袭制度(第1章)
一、巫术的意义及价值(第3-5,19-22章)
1、巫术的定义与分类
巫术,即交感巫术,分为模拟/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模拟巫术遵循相似律原则,通过模拟相似情况的发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想让敌人死亡就伤害敌人的人偶;想让妇女顺产就模仿生产场景;想让庄家丰收就在田地里性交等。而接触巫术遵循接触律原则,认为通过作用于人身上的某一物品能够达到作用于其本人的效果,如通过伤害敌人的毛发、指甲等来伤害敌人。接触巫术往往要通过模拟巫术起作用。它们都是联想的错误应用。
2、巫术与禁忌:
巫术与禁忌的区别只在于目的的积极或消极。巫术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应该这样做”,而禁忌是“为避免某种结果不要这样做”。禁忌的种类包括:行为禁忌、人物禁忌、实物禁忌、名字禁忌等。
3 、巫术与宗教、科学:
巫术是先于宗教的原始形态,与科学一样,都认为只要遵循某种原则就能改变世界。行之有效的巫术就变成了科学。
二、巫师/祭司的职责与地位(第2、6、7、13-14、60章)
1、巫师的职责
如控制天气、降水等
2、巫师兼任王
3、巫师与“人神”
人神,即神附在人身上或成神的人,多为统治者的化身。他们在拥有庞大权力的同时不得不遵循种种禁忌,甚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三、杀死神王的风俗(第17、24-27章)
1、神王之死
年老体弱的国王将被处死,或被继任者杀死,这种习俗在古代欧洲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人们惧怕国王年老死去,国家失去庇佑,因此在老国王即将失去神力时,让年轻有力的国王取而代之。
2、代替神王献祭
随着时代的发展,“杀死神王”的风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仪式,神王往往会找身份低微的人(如乞丐、奴隶等)代替自己死去,或者找人假扮自己,在仪式上上演“死去”的戏码。
3、杀死树神的仪式
“杀死神王”的习俗,与民间祭祀中杀死树神的仪式类似。“森林之王”即橡树之神朱庇特(宙斯)
四、森林之王的起源——植物神/谷神崇拜(第9-12,15-16、28-49章)
介绍了世界各国的“死而复生”的植物神或谷神的崇拜习俗。
1、植物神:
1)阿多尼斯神话(29-33章)
2)安迪斯神话(34-37章)
3)奥西里斯神话(38-42章)
4)迪俄尼索斯神话(43章)
2、谷神:
1)德墨忒耳与珀尔赛福涅(44章)
2)五谷妈妈(45-46章)
3)西狄里斯(47章)
3、化身为动物的植物神与谷神(48-49章)
五、杀神的仪式(50-54章)
1、圣餐(50-54章)
世界各地都有杀死神或图腾动植物并食用,即“圣餐”的习俗,其目的在于获得神灵的力量。
2、罪孽转移(55-59章)
杀神的目的之二在于把民族的罪孽和不幸转移给将死的神,还有以人、动植物、偶像代罪的习俗。
六、金枝与槲寄生
1、拜尔德神话(61章)
北欧神话中的光明之神拜尔德被槲寄生刺死的故事。
2、欧洲的篝火节(62-64章)
在仲夏节、冬至日等节日,欧洲各地均有点燃篝火、焚烧偶像、跳篝火、扔火饼、手持火炬游行的习俗,其目的在模仿太阳的能量或驱邪净化作用。篝火所焚烧的偶像是妖巫的代表。
3、“金枝”即槲寄生(65-69章)
许多地区的人们都有着崇拜槲寄生的,以及认为橡树的灵魂附着在槲寄生上
结语(69章)
粗读全书,我感觉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于民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简本的大部分篇幅都用来记述世界各地的民俗案例。而据作者自述,他在编制简本时所删掉的部分也正是大量的例证,我想那13卷本是否类似于民俗资料汇编呢?
尽管这些例证中有一些我感觉很牵强(偏执是学者的通病,但相比较而言,弗雷泽还是比较客观和理智的),作者也曾被人诟病长年身处书斋,不进行田野调查,但瑕不掩瑜,他像一个遗世独立的隐士,以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学识向我们展现出一幅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将神、人、鬼、妖,自然万物都囊括其中的神奇画卷。
人生来不是为了如野兽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