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是何许人也?
历史课本中与中国联系较为紧密的人物;政治课本中排名第四的人物。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是能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的。
当然,斯大林同志的统治威力,也成为了后来萨达姆、卡扎菲们的榜样。
《斯大林之死》这部电影,看下来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感觉自己仿佛被扔进了被肆意打扮的小姑娘的裙角里,迷迷糊糊、满眼疑惑,而后欣喜,再然后就不知所措了。
开篇的剧情特别滑稽。
导演用了几个特点鲜明的演员来试验几十年前整个苏联最有权威的人物。
并且把一场重新录音的音乐会,一场顶层首脑的滑稽小丑酒会,放到了第一个交叉路口。
于是,我们看到了“斯大林的一个电话,音乐会全场重新进行”的场景,
也看到了“污秽脏话狂飙在最顶尖权力的聚会上”。
这似乎是一种讽刺,我隐约感觉着。
身在高位,却需要鞍前马后,小心翼翼,甚至会因为一个眼神秒变最为传神和用心的演员。
这些高官的表演,显然要比音乐会那些挑着箩筐、拎着鸡鸭、穿着睡衣的指挥,要专业很多。
毕竟,多少薪水,就有多少表现。
多少权力,就有多么讽刺。
当然,高位只是暂时的。
只要上了斯大林的那张名单,也许一小时之后就会驾驶汽车冲进奔涌的大河里。
不管是外交部长,还是平头浪子。
第二个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是赫鲁晓夫回家之后,让妻子小心记录自己言行的场景。
一字一句,连暗语和语气都要一字不漏。
只有如此,第二天清醒的自己,才能清楚知道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妻子是贤内助,但仅限于在家中。
多少高管的酒局,都有救护车停在屋外,能否让贤内助施展作用,全看运气。
斯大林的威力足够,但是运气显然不会持续到终老。
这大约也是安慰众人的运气守恒定律吧。
看到从音乐会送来的“录音”盒子外藏着的那张骂自己暴君的字条,
伟大的斯大林居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地上。
门口站岗的两位侍卫,听到了声响,却不敢开门打扰。
就这样,让中央委员会的六七个高人,在第二天清晨看到了:
躺在一堆污秽里的斯大林领袖。
我们也看到了,胖乎乎的只知道疯狂翻箱倒柜,烧毁证据,转移资料的“贝利亚”;
看到了穿着睡衣就急急忙忙赶来的“赫鲁晓夫”;
看到昨晚还在称颂伟大,今天就已经明枪暗箭的政府高层们。
回光返照的斯大林,指了指对面墙上的画。
画中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头小猪。
这猪大约是斯大林儿子马西里最为喜欢的那头。
可是,所有的政府高层都睁眼说瞎话地曲解意思,让斯大林的临终指派雪落无痕了。
无痕的是政府首脑们的高端智慧。
他们商议出“找医生的逻辑”:如果能救活斯大林,那么就是好医生,他们不会被怪罪;
如果救不活,那么就是坏医生,也无人能怪罪他们。
果然,这样“自圆其说”的逻辑,让斯大林无药可救了。
也让,乌烟瘴气的权力争夺,无可避免了。
贝利亚的大刀,朝着潜在的竞争对手砍去。
不用经过审判,也不用什么证据,顶层的权力人物的生命就被终结了。
穿着睡衣仍然喋喋不休的赫鲁晓夫,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居然会在后世被无名小辈肆意书写。
但是,他想到了大刀正在砍向自己。
斯大林的儿子,被砍刀了。
女儿只能跟随在赫鲁晓夫的身后。
血腥、暴力、乌烟瘴气、粗俗不堪,持续在上演。
最后,一位元帅用军队终结了整个局面。
握着大刀的贝利亚,被不经过任何审判地枪决。
然后,被浇上汽油,烧成了灰烬。
那个用铁锨铲起黑乎乎碳化的灰烬,抛洒向天空的场面,没有任何的恶心,反倒是充满了黑色的讽刺喜剧味道。
载着斯大林躯体的汽车在前开路,后面的高层们,依然充满了敬畏。
他们颤颤微微,却不放过任何争当第二车位的机会。
拥挤、混乱、多变,就这样成为了苏联后期的政治现实。
赫鲁晓夫,最终登上了历史舞台。
全面否定了自己最为敬仰的斯大林同志。
然后,几年后,又被政敌逼迫下台。
什么马林科夫、莫洛佐夫,交不上名字的,叫得上名字的“伟人们”。
就这样,被我们这些无知小民,看做了消遣。
我们无以为报,只要献上眼泪,作为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