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栗子 · 三问三答

栗子 · 三问三答

作者: Pinno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22:58 被阅读129次

           我想你一定最近被很多命运交错的事情费尽了心力,因为又像往年一样开启你的提问模式。说实在的,如果你的问题还是像之前一样Low逼,我是很想打个飞的然后一巴掌把你打回去的。

          也只有你喜欢在半夜去思考这些问题辗转难眠,去思考,去深究,生命中的真谛。我在想我以后是不是特么专门要开个专栏,来进行答疑了呢。

    Q1.两个人在一起如果三观不一致,很容易不幸福

            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挺难回答的,基于“是否很容易”这种概率性的程度副词是很难去找到一个衡量标准。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就直接来进行拆解吧。

           “两个人在一起”指什么,我这里想尽量抛弃国情宗教、法律和文化氛围等的影响因素,想从一个比较简单的维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就指比较稳定的长期亲密关系(也涵盖婚姻的一部分)。 三观就俗称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是我们长期以往形成的对世界、人生、事物价值的看法,这篇文章估计也能深刻体现我的三观吧(笑cry~)。幸福的定义简单而言就是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快乐,有幸福感大小和时间长短去衡量( 幸福 =幸福感X时间,出自《幸福主义》)。

            那我们先从亲密关系谈起,为什么两个人会选择在一起?

            个人觉得两个人选择在一起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需求,我们需要对方。这里的需求特指心理学上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毕竟情感需求也是需求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即使没有情感需求,也可能会因为其他需求选择在一起,比如物质需求。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情感需求这一部分。

             那为什么我选择了TA,而不是其他人?

            此时此刻,我遇见了你,那就是爱吧。这里我粗浅地用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他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在我自己铸造的情感世界里,我爱你因而享受和你耳鬓厮磨,我爱你因而萌生茵茵情愫,我爱你因而许你一世承诺。这些情绪、体验、行为表征等都是符合我们的心理认知的,都是我们所以选择在某种程度也是符合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关系的心理过程。

           都说相爱简单,相处太难。到底什么会影响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呢?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Barbara Fredrickson在近年来通过研究,对于“爱”有了新的认识。她指出,持续不断的爱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瞬间一瞬间的爱。 她把爱定义为一个个“发生了积极共鸣的微小瞬间”(micro-moment of positivity resonance)。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把“我爱你”作为一种“持续的状态”去说出来的时候,我们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方式仍然只能是通过一个一个的瞬间。即便是最美好的一段关系,我们也不可能无时无刻体会到“爱”。某种程度来说,所有的爱都是不连续的,断开的。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最初都非常相爱的伴侣来说,最容易导致他们分手的并不是大的困难,而是生活的琐碎。很多伴侣可以在困难时互相支撑,而当一切顺风顺水时,却无法再维持一段关系。 因此能让亲密关系持久的并不是所谓的“爱”,而是双方如何在细节上处理这段关系。

           正是在许多个细节的瞬间里,你选择对待对方的态度和方式。而态度往往又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相互作用影响,我们往往对待另一半的认知和情感大多数都是正面和积极的(选择在一起的初衷),所以可以粗略地说影响两个人关系质量很多时候是你的行为倾向。

           做了这么多背景铺垫,现在可以进入我们的正题了,亲密关系中到底什么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呢?

          如果仅从情感需求出发,我们内心的渴望是,和另一半相爱相知相守过完一生,所以影响这部分的三观所占比例是难以评估的,三观如何去影响我们的行为倾向,并没有直接关联,而是个间接的综合过程。如果从婚姻或者其他需求出发,但两性关系中除了情感需求还有物质需求、社会需求等等,亲密关系变得不再纯粹,三观会去影响我们的需求优先级和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三观的重要性会比前一种情况更重要。但依然还是无法直接论断,三观不一致,会很不容易幸福这个事实。

          因为我还有个虚妄的见解,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TA,其实TA也是我们三观中的映射。如果相处久了发现TA不符合我们的映射,我们也会选择结束这段关系。没有结束这段关系,一定是因为有其他因素在进行羁绊,往往这个羁绊就是我们的认知更为重要的价值观。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喜勿喷,欢迎讨论。(也希望我家亲爱的不要暴打我T.T)

    Q2.两个人在一起即使三观大体一致,但是可能方法论依然不一致,那么基于此项导致阶层下滑的概率依然很大

           光是理解这个问题我都想了很久,最后和栗子同学打电话讨论了一个多小时,无果。所以各位看官不想花时间解读这个问题,直接pass进入到Q3。

           我现在试着用更通俗的语言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这个题目:)概括地说,世界观是人们对基本看法和观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论。但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100%三观契合的伴侣,只能说我们大部分是合拍的(不然每天撕逼从早到晚了)。在遇到一些重大的人生决策上,可能因为两个人某些方法论意见不合导致做了一个更次的决策,长期以往,个人财富、社会威望等也随之减少,继而导致社会阶层的下降。

          举个栗子。16年上半年,小王和小李决定在成都买房,但因为在哪买、买什么户型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买房一事因此搁置。结果16年下半年,成都房价暴涨,他们再也无法以原价购买同样的房子了....(尼玛,我也买不起房啊~~~)

          先不说伴侣会不会因为一直决策失误而导致阶层下降的概率问题。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一起来思考,什么样的伴侣会在大多数的重大决策上做不出较优的决策呢?而这样的伴侣又如何每一次都沟通失败,无法达成一致?如果大多数时候都在撕逼,这样的伴侣如何长期相处的?

          我已经不想再去纠结这个题目的逻辑问题,我倒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和伴侣的沟通机制。

          我们为什么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出现分歧?

          首先,要看我们对目标的渴望是否一样,比如是否买房。如果你俩都决定买房,比一个人坚持买房和另一个人反对买房的沟通效果肯定是不一样。如果两个人对目标的渴望都不尽相同,我觉得我们需要思考一下为何彼此对目标的渴望不尽相同?背后支持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尝试去理解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如果你是TA,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渴望?

           其次,我们对目标的实现路径看法是否一致?我们都决定买房,但我想买在东门,你想买在南门,我们肯定要纠结很久这个的。我们持有不同的意见肯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出发,你觉得买在东门回老家近,我觉得买在南门上班更方便。我们可以依据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对我们的生活的综合影响面是什么来进行评估,例,现阶段我们需要经常回老家吗?

           最后,我们对实现目标以后的预期是怎样的?做任何决策都存在一定风险的,不仅仅是投资行为。如果最后我们买了房子,却遇上了一个坑爹开发商,房子最后烂尾了。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会不会回过头来埋怨对方说:当初就是你非要买这边的房子,看吧,现在这样了!

           以上所有的探讨都是基于我们的理性来解决问题,如果你能很好的厚住另一半,不需要这些逻辑过程也能达到目的,比如当个幸福的耙耳朵,一切听另一半安排。那就按你觉得适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方式方法只有更适合的,没有最好的。

          我们需要在漫长的岁月蹉跎中和另一半形成良好的互动方式,找到属于自己那个的定位。所有的这些疑问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决策效率,也会影响我们和另一半的关系。复习一下Q1中提到的哦,两个人对关系的满意度往往是细节上如何处理问题。

    Q3.大部分人不知道或者一辈子没有寻找到活着的意义,那么被社会认同是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重要理由。

           我希望你看到这个题目时,首次思考一下你心里的答案再接着往下看。


           刚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至少在我的心里,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从我个人来说,现阶段我是不需要去思考如此宏观的问题的;其次,即使我现在没有很明确的活着的意义,但是对于我来说,社会认同感绝不是我生存下去的重要。我喜欢探索这个世界的多维度,去感受不同的人文和风景,我想这也是一种意义。

          据此,我去采访了一些小伙伴,来看看他们的答案。

    “挣大钱,享受生活。:)是不是特别庸俗。但我觉得10个人8个都是我这种。”

                                                                                         —— from 刚上大一的95后表弟        

    “我现在觉得活着最大的意义,应该就是活着本身吧。身边太多太多的人都是活在底线思维里,在我看来就是濒临死亡的状态,要想保持很有生机的活着的状态真的很难。所以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活着最大的意义。”                                                                                                  

                                                                                        —— from 还是单身狗的85后公务员  

    “我觉得活着没啥意义”                                                                     

                                                                                       —— from 曾患过抑郁症的90后程序员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也一直在寻找活着的意义。我在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别人的意义是什么,有意义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如果谈恋爱,那谈恋爱的意义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对对方好,做让对方感到满足的事情(这件事本身也会让自己感到满足),来产生依恋,来加深彼此的关系。我认为,类似这样的事中间有一个东西叫做热爱。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并且不断的坚持去做,这就是我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那种事情,你全神贯注去做,然后很爽,爽完以后,还没有罪恶感的事情。应该就是你热爱的,然后就值得一直去做。”

                                                                                          —— from 求知欲旺盛的90后PM    

    “你突然出这个题目来考我,使我不知所措。我88岁了,还没有遇见这样的难题。”

                                                                                           —— from 喜欢玩自媒体的30后爷爷   

    “对我个人而言的话,应该就是做点事情,留下点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一部作品,或者是一些经验,然后就是把自己能尝试的都尝试一下,酸甜苦辣,各种吧。生命如酒,一开始比较烈,时间越久越甘醇;生活像茶,一开始比较苦,越尝就越淡。”

                                                                                            —— from 喜欢养猫的85后程序员   

    “我很肤浅,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想吃好的,想穿好的,想去喜欢的地方,想跟爱的人在一起。想比别人优秀。这些都是欲望,我的理解就是这么肤浅,上升不到为国为民为社会的地步。”

                                                                                            —— from 新晋奶爸的85后保险经理

            从以上的答案我们不难看出很多人拿到这个问题多少都是有点茫然无措的,很多时候的我们专注于当下的生活,而忘记了去看向未来,期许远方。答案清晰的人有自己特定的追寻,答案模糊的人或许还并不了解自己,了解生活本身。

          之后栗子同学和我再次澄清了问题,他认为只要答案没有明确的动机(信念等)来支撑自己所谓的意义,都是在追寻茫茫人海中的社会融入而已。

          而我认为,人对【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的思考其实是贯穿一生,不断周而复始、曲折向上的一个过程。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人生层次,对这个问题的急迫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你不能要求一个刚刚咿呀学语的幼儿去思考这个问题,他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你也不能让一个吃一顿饿一顿的劳苦人民去思考这个问题,他要办法去填饱自己的肚子。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活着的意义就是满足自己需求的一个过程(采访者有类似的答案,你们棒棒哒~),无论这个需求是来自于哪个层次,马斯洛需求理论就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点了。大多人的生活轨迹可能都是从生存类需求向成长类需求进阶的一个过程,所以在不同的层次上面人对意义的感受是不同的。但也不排除世界上有一些“另类”,可以跨越这些阶段,直击人生中的终极思考——自我超越。

            但另一方面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去甄别哪些才是我们值得去珍视,哪些值得我们去放弃呢?这里也可以用到Simon Fisher提出的冲突层模型,他说,我们所声称的问题其实只是最表层的,背后存在隐藏的原因,以及内心真正的需求。

           所以在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当自己有一个想法以后,可以继续尝试去追问自己,去挖掘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比如,当我表弟回答他想要挣大钱享受生活时,就可以继续追问,“你觉得挣多少钱比较适合呢,怎样去享受生活呢?”(不过我估计他现在暂时回答不出来)这个挣钱的动机究竟是为了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家庭和睦不用为生计忙碌),还是为了浪迹天涯呢?

          同样的表面声称背后是有不同的动机来进行支撑的,你需要明确的是哪一个才是你最难以放弃的。有几个问题可提供大家进行思考:

    1.用“为什么”不断去追问,直至不能再进行追问。

    2.这个需求还通过什么方式去实现?

    3.如果不做这件事,又会怎么样?

    最后的最后。

           留一个小思考给大家:想一下这三个问题的关联性在哪。

           看完整篇文章,会不会觉得我太学术化了,在给大家吊书袋子。所以最后,我想感性一点,用《无问西东》的一句话来结束: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栗子 · 三问三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pk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