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既然生命会死亡,那生命有什么意义

既然生命会死亡,那生命有什么意义

作者: 包治百病aa | 来源:发表于2019-02-21 11:58 被阅读108次

    十多年前,冯仑被误诊为癌症。那是他第一次开始思考死亡。

    他让司机带着他在北京的二环和三环转,看着一路的风景,他发现:以前很重视的事情都变得“轻”了——最沉重的,还是生命。

    面对“死”,人们往往只有两种态度:

    一是视死如归;

    二是贪生怕死。

    很少有人悟透过“死亡”:关于活着,死亡是最好的老师。

    1

    丹麦画家金•弗珀兹•艾克松有一本作品,叫做《爷爷变成了幽灵》,在全球热卖。

    这本绘本讲了一个故事:

    小男孩艾斯本的爷爷心脏病发去世。

    他伤心至极,他无法理解“死”这件事。

    妈妈告诉他:“爷爷去天堂了,爷爷变成了天使。”

    艾斯本想象不出天堂的样子。

    爸爸说:“爷爷会变成泥土,然后就慢慢地消失了。”

    艾斯本想象不出爷爷变成泥土的样子。

    一天晚上,爷爷的幽灵回来了。

    书上说,如果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忘了做一件事,他死后就会变成幽灵。

    爷爷说自己忘记了一件很重要的事,艾斯本便陪爷爷努力找回记忆。

    连续三个晚上,爷孙两人看老照片,游遍镇子,去了他们去过的地方,他们回忆起了许多逝去的美好时光,最后,爷爷告诉艾斯本:“我忘记对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爷孙俩都哭了。

    这是欧洲人对小孩子关于“死亡”的启蒙:死亡,不过是一场平静的道别。

    2

    中国人没有谈论死亡的传统,这是忌讳,长辈忌讳,我们自己也忌讳。

    不光不谈论,甚至偶尔脑子转到这个念头,都觉得是不吉利。

    一个国内知名外科医生讲过一个故事:一次,送来一个遭遇车祸的孩子,门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人跪在这位医生面前。

    凭着专业知识、指标和多年的经验,他很清楚这个孩子救不活了。

    但是,他还是把这个孩子送进手术台上,继续抢救了将近两个小时。

    我问:“为什么要这样呢?”

    他说:“目的只有一个:让门外跪着的六个人,有两个小时接受孩子走了这件事。”

    医生说:从医一生,他见过太多的患者,在呼天抢地中面对亲人死亡的事实。

    3

    不能理性面对死亡的,不仅是普通人,即便是王侯将相也是如此。

    我们都学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扁鹊两次提醒蔡桓公有病,蔡桓公都置之不理,直至病入膏肓,才想起扁鹊,而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为什么要逃亡呢?

    因为他知道蔡桓公必死无疑,一个乱世诸侯,只会千军万马,满堂文武的生死,都系于自己的一念之间,可是自己面对生死时,也还是想不通。

    当诸侯王公不能接受自己要死的事实时,就会迁怒于人,甚至会杀医生以会杀医生以解气。

    历史上,华佗就死于曹操之手。

    秦始皇在自己人生大限快到之际,还派了江湖神棍徐福远渡重洋,求长生不死之药。

    死亡将至,人的焦虑和不安就会战胜理性和智商。

    许多诈骗犯也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个弱点,在医院附近或者网上,散布各种江湖神医、皇家秘传药方包治绝症的消息。

    多少家庭既失去了亲人,又散尽了家财。

    《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4

    郑则仕拍过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叫做《何必有我》。

    郑则仕饰演的智障青年“肥猫”。

    电影里,“肥猫”的父亲是木工,后来一场火灾死了,但是“肥猫”的妈妈说:爸爸是因为很伤心所以不回来了,去了旧金山卖咸鸭蛋。

    “肥猫”信以为真,没有接受“死亡”的概念。

    两母子相依为命,妈妈以为骗“肥猫”爸爸没死,是为了他好,让他有个盼头。

    却不料自己因患子宫癌而去世。

    “肥猫”抱着去世的妈妈说“我会很乖,妈妈不要死。”

    后来,村中恶霸欺负“肥猫”,便欺负边说:“你妈妈死了,爸爸也死了”,“肥猫”难以接受,一把推开恶霸,说他爸爸在旧金山卖咸鸭蛋,另一个恶霸边打他边说“卖咸鸭蛋就是死掉了”。

    一个智商相当于儿童的“肥猫”,就挟持了恶霸头头,绑在一个小屋里,引来了警察。

    后来,由周润发饰演的男主角骗“肥猫”说“你爸爸就在外面,出去就可以看到爸爸了。”

    “肥猫”问“爸爸真的回来了吗?

    那我以后就不用过得那么凄惨了”,“肥猫”说自己一个人睡觉很害怕。

    他走出小屋,发现一群穿制服的警察,因为手里拿着刀,被警察开枪射死。

    这部电影赚取了观众的热泪,不过也引起了我们对“死亡教育”的重视。

    假如“肥猫”的妈妈当初教会“肥猫”正确地面对死亡,结局是否又会不一样呢?

    大人们以为把孩子和死亡隔离是对孩子的保护,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后会去哪儿?”

    “为什么死掉的,不是别人?”

    当孩子们忽闪着疑惑的眼睛,将这些叮当作响的问题摆在家长面前时,我们不是搪塞回避,就是胡乱作答:“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他上天堂了”……结果让孩子对死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恐惧。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5

    死亡教育已在欧美发展得相当成熟。

    甚至成为欧美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从幼儿园开始就一直潜移默化着。

    网上有一个国外视频被转载多次:小朋友心爱的金鱼去世了,他在亲吻完金鱼,进行了告别仪式后,决定让小金鱼回到大海的怀抱。

    当按下马桶按钮,看见金鱼消失的那一刻,

    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一个小孩子,对死亡已经有了一定认识。

    一位留美医学博士回忆了其经历的“死亡教育”:因为夫妻双双在美国,其6岁的儿子也带到美国上学。

    儿子入学一周,这位母亲便接到通知,“有堂死亡教育课,希望你陪孩子参加。”

    “死亡教育?”母亲有些抵触。

    但她还是去参加了。

    原来,是儿子的同学们集体养的兔子“花生”死了,老师要给它开一个追悼会。

    老师说:“花生的离世,让很多同学很悲痛,当然也有同学表现得事不关己。

    这两种情绪其实都是不对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给花生做一本纪念册,大家可以把平时给花生拍的照片,想对花生说的话都收进这本纪念册里。”

    孩子们忙活一阵后,纪念册做好了。

    老师一边翻相册,一边对孩子们说:“花生在生前得到了你们细心的照料,离开时它带着满足的笑容,你们给了花生一段幸福的生命之旅。花生生前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欢乐,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孩子们听着,一个劲地点头。

    这位母亲问儿子:“兔子死了,你是怎么想的?”

    “刚开始我很难过,但听老师说后,觉得兔子死了是很正常的事,就像花儿最后要枯萎一样!”

    看着儿子能平静地面对生死,这位留美妈妈不禁赞叹死亡教育课程的神奇。

    6

    三年后,儿子读三年级了。

    这位留美妈妈又接到学校通知:陪儿子去殡仪馆进行死亡教育。

    来到殡仪馆,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留美博士依然被震撼了。

    殡仪馆广场正中,躺着一口黑色棺材。

    一位牧师站在棺材旁,微笑着说:“有哪位家长愿意进棺材体验一下?”

    话音刚落,人群中一阵骚动。

    儿子紧紧扯住妈妈的衣服,示意她不要举手。

    但儿子的举动,反倒激起了她的欲望。

    她举起手,此时,广场响起《寂静之声》,她慢慢地走向棺材,挣脱儿子紧攥的手,躺进棺材,“最后”看了看这个让她留恋的世界,然后深吸一口气闭上了眼睛。

    就在棺盖合上一刹那,儿子撕心裂肺大哭:“妈妈!你快出来!你不能丢下我!”

    听到儿子的呼唤,她的心为之一沉:“如果我真的就这样离开这个世界,儿子该怎么办?父亲该怎么办?”

    想到这些,她不禁流下了眼泪。

    十几秒钟后,牧师打开棺盖,她睁开眼睛,恍如隔世,庆幸活着真好!

    儿子扑过来,紧紧抱着她:“妈妈,我保证,以后会更爱你,会更加听话。”

    这位母亲搂着儿子,窃喜不已。

    牧师说: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如今,不仅在美国、英国,甚至是中国台湾,也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

    20世纪末,台湾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

    7

    根据研究,孩子不同年龄段,该接受相应的生死观教育:

    0-4岁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4-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

    7-1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家长就不能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应该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8

    看过电影《战争之王》,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军火商尤瑞•奥洛夫,穿梭于世界各个战场和军阀之间。

    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他到非洲卖军火给一个军阀,非洲军阀为他叫了两个妓女。

    尤瑞问妓女:“你们不怕得艾滋么?”

    一个20岁不到的非洲妓女回答:“我为什么要担心,一个十年以后才会杀死我的疾病呢?”

    因为在军阀混战的非洲,一个人能不能活到明天都不清楚。

    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里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样的话,乔布斯也说过:“很多时候,尽管生命依然在进行新陈代谢,但我们并没有活着,或者说并没有真正活着。

    只是在死亡刹那,或经过死亡体验后,我们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生命。”

    纵观乔布斯一生,何其壮美:

    用iMac颠覆了电脑,

    用PixAr颠覆了电影,

    用IPod颠覆了音乐,

    用iPhone颠覆了手机。

    而据乔布斯的自传,他17岁便接受了死亡教育。

    200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

    “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所以他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

    8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阅读君曰:未知死,焉知生?

    主持人马东说,他父亲去世三年,他都难以走出阴郁。

    直至一晚梦见了老父亲,老先生对他说,“我今天才真正地走了,很高兴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缘再聚”。

    马东说,那一天,他才终于放过了自己。

    死亡是一个必将到来的盛大节日。

    它终将到来,我们无从躲避。

    我们许多人还没有明白:面对生命最后的结局,人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既然生命会死亡,那生命有什么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既然生命会死亡,那生命有什么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rr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