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姐一岁两个月,我对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在养娃的过程中,我屡屡感到惊讶,“哦原来是这样的”,“哦原来不是这样的”,仿佛自己完全没有经历过(确实都忘了)。期间有非常多的困惑,娃不会说,只好自己苦思冥想,但仍然不得其解。幸好现在有活跃的妈妈群,有各种各样的育儿书可供参考。在妈妈群里,大家都会羡慕能自己睡觉自己吃饭的天使宝宝,很多育儿书都在教如何养成天使宝宝。诸如《每个孩子都可以好好吃饭》的书就和《每个人都可以成功》一样受到大家的追捧,睡眠法也是一大堆,什么法伯法、小土法等等。以至于在抖音看到一个小偏方说在床头放柠檬可以让孩子安神不频繁夜醒,大家立马下单买柠檬。(发布偏方的人是卖柠檬的吧<-<)
偏方说在床头放柠檬可以让孩子安神不频繁夜醒养孩子太非标了,在群里问一个问题,比如“如何断夜奶”“不吃奶瓶怎么办”,可能就会有10种答案,逐个试完以后可能发现10个都没有效果,真是让人崩溃。但是不是完全无章可循呢?也不是。在群里吐槽的过程中,发现孩子有很多共同点,越小的时候相似度越高,到一岁左右开始出现了分化,也正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之时。比如他们并不怎么喜欢小海马、抚触巾等网红玩具,而对眼镜、遥控器、拖鞋迷之感兴趣,贾小姐在月子里就开始抓爸爸眼镜。他们在差不多1岁会喜欢从高处扔东西,喜欢抢勺子自己吃,或许会吃了又吐出来,或许还会喜欢抠鼻子,这在大人眼里都是讨厌麻烦的行为,但这其实是他们探索空间、学习自主、研究食物的方法。
贾小姐抓眼镜有几件事情让我触动蛮大的。
第一件是断夜奶。
从孩子三四个月开始就有人说可以断夜奶了,也分享了很多断夜奶的方法,比如换人带睡,抱起来哄等等,然而我一直懒得起来而下不了断夜奶的决心,而且贾小姐偏瘦,半夜总是吃很多,咕嘟咕嘟的感觉真的很饿,尝试了一次半夜不喂抱起来哄,结果嗷嗷叫了十分钟毫无能睡的意思就放弃了。突然有一天,大概快到11个月,醒来竟然已经5点了,后来便一直维持这个节奏。“哦,原来是吃饱了,她之前应该是真的饿,原来可以不用强制断夜奶”。每个娃都有自己的性格,贾小姐从小吃完奶都毫无留恋地转身背对我睡觉,大概不存在需要咪咪安抚睡觉吧。现在睡前一顿亲喂仍然必不可少,但已经从直接奶睡,过渡到喝完拱一拱才睡,会不会有某一天自己就不喝了?娃大概是有自己的节奏,或许有时候需要耐心等待一下。
第二件是自主入睡
睡觉是让家长最头大的两件事之一,大家都想娃能早早自己睡觉,毕竟娃睡着以后的时间才是自由的,能培养娃自主入睡的育儿嫂价格都比普通育儿嫂贵个1千块呢。贾小姐一直不具备这个能力,睡觉必须得抱着哄。我妈总吐槽我小时候睡眠很差,于是我特别注意(担心),早早给贾小姐买了red castle的窝,放在上面确实可以睡得很好,但仍然不能解决自主入睡的问题。之前听说孩子要抱睡都是家长惯坏的。我们都很注意,按照书上说的,发出睡眠信号马上就营造气氛,拍拍睡,白噪声、嘘嘘声、放音乐等等,然而都徒劳无功。大一点,我又尝试让她在床上自己翻腾,结果翻半小时也睡不着,还翻哭了,安慰半天才能睡。我还看了《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小土睡眠法等等,大概就是你要“温柔而坚定”地不抱她。当然,这些方法都要求坚持,我总觉得哪不对而没有坚持。
舞者的睡姿1岁以后我常常跟她说,你是大宝宝了,大宝宝会自己睡觉的。突然有一天,她晚上喝完奶,不让我抱了,爬到枕头上躺好,然后自己拱来拱去,大概半小时,没睡着,爬我身上要抱,最后还是抱睡的。在此之后,她都不让我抱,好几次我晚上要加班,想着抱睡比较快,都被她挣脱。每天在床上拱来拱去的时间越来越短,到现在大概10分钟吧。我想,可能是她自己在尝试入睡,但这过程仍然需要我的帮助。我们能做的是调整她的睡眠时间,比如想8点半睡,那下午就得3点半前起床,并努力消耗他的精力,让她在“该睡觉”的时候确实“想睡觉”(你认为他的睡觉时间 = 他认为他的睡觉时间)。
虽然对它推荐的方法不太感冒,但《好好睡觉》一书还是蛮好的,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婴儿的睡眠曲线、所需睡觉时长以及睡眠仪式。书里提到,睡前要让孩子平静下来,睡前的陪伴很重要,比如玩耍、阅读。贾小姐的睡前仪式是把窗台的书讲一遍,然后把他们送回家,拉上窗帘说晚安。
6个月以上孩子的睡眠模式有段时间我们住在郊区的奶奶家,每天下班回家都八点了,吃完饭就到宝宝该睡觉的时间,然而她一直想玩,即使困了还是指这指那,我很累很生气,多次把她抱起放下,或者让她自己待在房间里,希望她哭一会儿就能睡,然而都是徒劳。后来,我索性跟她玩,她很开心,也很快配合地睡了。我才明白,原来是一天没见妈妈,想和我玩。这也让我相信,突然把娃丢下娃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娃哭总是有原因的,只是他们不会表达,而我们又没理解到。一些训练只能让孩子服从,并没真正解决问题。这点,后来在《无条件养育》里找到了回应。
在奶奶家贾小姐表现得非常乖巧,经常微笑,自己玩得很好,后来回到她熟悉的地盘,整个人都不一样了,变得像以前一样活泼,笑得咔咔响,表情很多,还会大叫赖皮。哦,原来环境这么重要呢,贾小姐这么小就会“见风使舵”。
小猪妹妹心情不好第三件是最近看的蒙氏和无条件养育
以上两件事情让我意识到娃的特殊性,对A有效的对B不一定有效,甚至或许“有效”只是一个巧合,所以并不会有权威的育儿大法,有的只是研究者发现的儿童心理学,其中又有很多个流派。很多育儿书的目的在于如何让孩子听话,非常强调父母的权威,采用的是“胡萝卜+大棒”的奖惩方法来激励孩子作出“好的”行为。
最近快速翻看了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以及科恩的《无条件养育》,有些启发。
一岁以内的娃和小狗真的很像,有的育儿书也拿狗来做比喻,如何给娃/狗立规矩。那么教娃和教狗有什么区别?做对了给奖励,做错了就惩罚的方法是否娃狗通用?
《童年的秘密》里面提到,小孩对奖惩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会拒绝老师的奖励。这让我挺惊讶的,一直都以为激励机制非常重要,要通过奖惩的方法来让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回顾贾小姐,确实如此,她不会因为我们的奖励感到得意,打手打屁屁的方式也没有效果(打屁屁还会笑,以为在跟她玩呢)她大概还没到那个懂得奖惩规则的年龄,更多地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以内在的驱动力探索世界。她的得意更多展现在她发明了一个新玩法、认识了新东西,比如把手放到遥控器套里当手套,把玩具藏到垫子底下又找出来,给大人喂饭等等。
超喜欢捉迷藏而对于“不良”行为的制止,讲道理远比惩罚有用(其实孩子没什么不良行为,更多是大人认为的不良,比如捡脏的东西吃、挖一大块涂脸油、玩土豆粉玩到到处都是等等)。反复告诉贾小姐地上捡的是垃圾以后,她就不吃了,会扔到垃圾桶里,也逐渐会分辨核桃和核桃壳。而“不要”“不准”对她来说并没有显著效果,只在即时有效。所以蒙氏一个观点是,太多的“不”会让孩子畏手畏脚,应该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把自主权教给孩子。蛮认同的,但营造安全环境挺难的,围栏已经不能满足一岁孩子对自由的渴望,最好得有一个房间,甚至整个房子都得安全,还要时刻保持干净,也是挺累的。
养娃和养狗最大的差别在于尊重和控制。对狗我们是绝对控制方,狗需要完全听我们的话。而对娃不是,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控制她。我们希望她长大以后独立自信,而长期被控制的人只能习惯于顺从或是走向另一端——叛逆。
为什么我们总是焦虑,因为对孩子的不相信,别说学习了,就是最本能的爬、站、如厕等,都会焦虑是不是太早或太晚了,应该怎么训练,但其实这些他们自然而然就会了。不相信就会想尽可能地帮他们决策,很多的焦虑其实来自于大人的“自以为是”。《无条件养育》里面提到,大多数家长都是爱孩子的,可重点不是你有多爱,而是孩子感受到你有多爱,也就是说“如何爱”比“有多爱”更重要。
回看了14年我写的《我理想的爱情》,贾总总结的中心思想是:
你说的其实不是爱情,是你理想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接受。如果在同性上是好闺蜜,如果在异性上就是爱情。
贾总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厉害了,读出了作者重看一遍才看出来的想法。我想这在亲子关系上也适用。对孩子说“如果你再哭我就走啦(把你丢出去/不喜欢你了)”,就跟“如果你再不洗碗我就跟你分手”一样,大概除了特别作的,不会时时把分手挂在嘴边,但对孩子,似乎常常有这种表达。
像接受自己一样接纳对方那些好的不好的,然后慢慢变得更好。但实际上,我们甚至不能接受自己。最有力量的不是谴责和威胁,而是接受。
无条件养育并不是溺爱,而是接受孩子。有条件养育理论中的基本假设是,如果不设定条件,孩子就会得寸进尺,无法管理好自己,而家长会沦为孩子的“奴隶”。这是多么熟悉的假设,本质还是对孩子的不相信,而不相信又会进一步削弱孩子的自主性。想起黄磊说的,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放手。这就是信任呀。
“孩子还小”的溺爱毁了多少人,但我们也要记住,孩子还小,他们不是小怪兽,他们可能只是忘了自己的承诺。用好的价值观去揣摩孩子的动机就会帮助孩子建立好的价值观。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假定孩子无辜。我们需要同情孩子,并试图理解孩子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有了接受和信任以后,成长是一个团队的事情,而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家长也不断地作出反思和改变。可爱的宝宝其实在给我们领路呢,让我们离本来的自己更近一点。
家永远应该是个避风港,而不是一个需要交易的地方。
后记:贾小姐才1岁多点,其实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往后,我大概不可避免地也会焦虑,也会因为辅导作业而崩溃。写这篇文章也想让自己记得,这是我理想的亲子关系,也希望我能耐心地倾听和理解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