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P41-58页
在他人层面,“爱你如你所是”
我唯一要做的,就是
全然地允许,
全然地经历,
全然地体验,
全然地享受。
看,只是看。
允许一切如其所是。
——登巴才仁仁波切
❇️身份角色的转变
身份对应着角色期待,这意味着,我们和其余家人的角色期待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实践分享:婆婆不是妈,丈母娘不是娘
不论婆媳之间还是翁婿之间的关系有多么不适,这份关系存在的基础都是夫妻两个人的爱,以及夫妻两个人背后的原生家庭对他们的爱。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角度和切入点让爱在家庭中更好地流动。
“婆婆不是妈,丈母娘不是娘。内心对对方需要有合适的期待,那样对关系才会有好的帮助。”
❇️我们都活在关系里
母女关系中,女儿和妈妈的角色在长久的相处中有了基本的模式,比如真实的女儿和真实的妈妈。不论哪种角色,我们在早已习惯的相处模式(角色)里,对自己亲妈的期待是可预见的,因此也就没有了额外的期待。
婆婆就不同了,他是我和另外一个男人相亲相爱才出现的。如果我们把对妈妈的期待放在婆婆身上,这对婆婆是不公平的。在女婿和丈母娘的相处中,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带敌意的坚持,不带诱惑的深情”身份其实还是边界的问题。
❇️也爱而非孩子联结
夫妻之间,老人和儿女之间谈话的内容,九成以上都是孩子。“你们好不好,由我说了算。”
联结始于关注,亲密源于看见。对家庭里到其他人保持好奇,真实地去看见他们本来的样子,这对彼此之间的关系将会有大帮助。结合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用类似采访的回顾提纲去看到他们的生命发展脉络,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采访自己,增加对自己的理解。这样,我们会在关系中更多的看到“他本来的样子”,也会对对方伸出更多的了解,而不是急于去改变对方,进而做到“爱你如你所是”。
❇️实践分享:陪伴老人(上)——生命有四季,爱你如你所是
“无常的生命自然就会这样向前走去,珍惜每个时刻和父母的缘分,爱你,如你所是!”
笑是传染的,家人也跟着开怀大笑。我们之间的拥抱和亲吻越来越多,每天看见妈妈在厨房忙碌,给我做好吃的,都特别感动。
❇️关于陪伴老人,我们做子女的大概有这几个原则:
1.接受父母的衰老
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接受,接受老人现在身体确实衰老了,这是一个逐步丧失的过程,也是未来我们可以慢慢告别的路。
2.处理我们自身的恐惧和焦虑
失去父母是我们一出生就会面临的课题。生死之间,遵循着自然规律。人生无常,生命之河自然向前奔腾。过好当下的每分每秒,带着祝福去陪伴。在兄弟姐妹中学习表达我们的恐惧,大家相互支持,相互开解,相互接受。这会形成足够的力量去支持老人勇敢面对自己的衰老和衰弱,也能坦然接受儿女的照顾。
3.爱你,如你所是
我们要相信老人依然拥有自己的力量。我们做好儿女的角色,不去抢夺他们自己生命里的任务和角色。不为他们做主,全然的尊重他们的独立意志。无常的生命自然就会这样向前走去,珍惜每个时刻和父母的缘分,爱你,如你所是!
❇️实践分享:陪伴老人(下)——生命有节奏,结构式的生命回顾
“回顾过去是对今后很好的馈赠。老人在回顾生命的过程里,通常可以找寻到自己活下来的力量,看见自己是生命的主人这一无比顽强的事实。”
三段式问候:
“在哪儿?有什么事?再见!”
《身体与生命周期》中,描述一个人生命发展的8个阶段:
婴儿期(0-1.5岁)
儿童期(15-3岁)
学前期(3-6岁)
学龄期(6-12岁)
青春期(12.18岁)
成年早期(18-25岁)
成年期(25-65岁)
成熟期(65岁以上)
当老人在回顾生命的过程里,通常可以寻找到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看见“他们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不必为父母的生命背负责任,也能在内心划清界线,告别父母,安心地为自己的生命和小家负责。
回顾:
我的父亲离世已经五年多了,回想我们当初在一起的时候特别的幸福、开心!童年里爸爸妈妈给予了我无限的关爱!
现在我尽力的、尽自己所能陪好我的母亲,让她享受晚年的幸福,全然的接纳母亲。通过这几年母亲慢慢的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每次带母亲出去游玩的时候,她总会说:“唉,你爸爸没有想到福,我倒替他享了!”我就告诉妈妈“您安心的享福,爸爸在天之灵,一定会保佑您健康长寿!”
前几天【母亲节】,我在我的手机里找了母亲很多的照片,做成了一个视频,我在每一张照片都备注我在哪里陪伴母亲?让她感受到女儿深深的关爱!接下来,我要像书中的作者这样询问母亲童年的快乐是什么?她的愿望是什么?我还要主动的去抱抱我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