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是一种习惯。袁家村把这个习惯保持了40年。
从70年代农业学大寨的全国典范、到80年代村办工厂红透秦川,再到如今搞乡村旅游风生水起,这个村子在每个时代,似乎都能迅速把握机遇,并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袁家村今天的成功,有对关中民俗文化的充分挖掘、也有对现代商业逻辑的精准把握,在我看来,还有三个要素至关重要。
一、 做好最重要的事
对袁家村而言,把饭做好就是最重要的事。
袁家村目前有特色小吃,有文化展示,有传统民宿,甚至还建了游乐场、滑雪场、进城项目等等,看似熙熙攘攘,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两条关中小吃街。
袁家村的小吃,粗、俗、土,但在招商时,却坚持“三不要”:厨师学校毕业的不要、大饭店干过的不要、没特色的不要。他们在方圆百里到处搜寻,谁家大妈煎饼摊得好、哪家大爷肉夹馍做得好,再免费把人家请过来开店。“三不要”换来的就是游客最独特且顽固的味觉记忆——不管你爱吃啥,在这里基本都能吃到最好吃的。一旦你记住了这一口,就会变成袁家村的“常客”。
此外,跟目前国内很多美食街店主卖力的吆喝不同,袁家村的商铺都静悄悄的,顶多是你留意油饼的时候,戴着石头镜、别着烟袋锅的炸油饼老汉才问你,要尝一个不?这一点,也成了袁家村最独特的气质,即:我把饭做好,你自然会吃。
做好了饭,袁家村的客流量就有了保障——城里人周末都愿意来这里,吃一顿乡土美食,顺道感受一下关中文化和那种出世的氛围,自然带动了周围的特色民宿和其它产业。
二、 上下同欲则胜
在经济利益面前,袁家村人是怎样做到这份不争不抢的淡然?并不全是农民的淳朴本性,而是独特的利益分配体系。
袁家村是村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经营。在这里做生意,每个人都领一份基本工资,然后才根据店铺的业绩拿提成。年末,再根据村里的总体盈利,按照村民的相应股份分红。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而是统一规划下的集体经济体,一致对外、上下同欲、力线统一,不是“你死我活”,也不需要铁腕治理,而是大家都相信,“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正是这种“让淳朴者可以得利、让老实人也能发财”的利益分配机制,彻底杜绝了坑蒙拐骗,才有了袁家村整体的闲淡氛围,让游客有了“回到农村亲戚家”的亲切感觉。
三、 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目前,在陕西已经有十多个类似袁家村这样的民俗旅游项目,仅在袁家村方圆20公里,就超过了4家。一样的仿古建筑,比袁家村更大气;一样的民俗文化,天天社火表演、明星站台,比袁家村还热闹;一样得特色小吃,比袁家村更便宜。但都是热热闹闹开场,几年下来,却基本都是冷冷清清,甚至关张大吉。
究其原因,很多地方都是寻门而入,却没能破门而出。单学了皮与肉,却没学会骨和魂。
民俗建筑、特色小吃顶多只是民俗村的皮和肉,拿一把尺子,请一个厨子,就能做到100%的相似。目前,很多民俗村只是做到了这一层。骨是对质量的追求——这碗面到底好不好吃?这个馍到底是不是酵面?回归本质,用工匠精神,把一碗饭做好、做到第一。能做到这一层的民俗村基本能活下去。而魂则完全体现在物质之外形成的心智——除了有文化(如秦琼墓)的定魂针,还有淳朴木讷的油饼大爷、淡然素雅的染坊姑娘、威武的大公鸡、慵懒的老狗……这一切元素组成的这个最没有商业气的地方,让人一想到老家,就会自然想到袁家村。于是一年吸引了300万人,赚走了10多个亿……
以上,就是袁家村对我的三点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