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三百多位即将成为中学生的孩子对话。
我提出了一个俗不可耐却又非问不可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于是,我得到了以下答案。
“打败✖️✖️✖️,拯救银河系!”很遗憾,我没听清楚他想打败的究竟是谁,而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和这群零零后之间已然有了深深的代沟,当然无法理解他的这一答案的梗。
“吃很多很多好吃的!”翻译一下,大概算是“有理想的吃货”?
“去很多很多地方玩!”用另一个看上去高大上的说法,自然是“周游世界”。
“吃饭睡觉打豆豆!”我叹了口气,问:“你是认真的?”那个小男孩儿毫不退缩:“是啊,就是吃饭睡觉打豆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成为一个很棒的架子鼓高手。”哇,我和他击了一下掌。
“老师不要布置那么多作业,最好是不要布置作业!”话音刚落,附和的声音排山倒海。
“不上补习班!”话音未落,附和的声音倒海排山。
这是一群就学习成绩而言,在当地堪称佼佼者的孩子。因为他们是以优异的分数考入这所有口皆碑的私立学校的。我有机会同他们对话的背景,是这所很有理想的私立学校希望用一周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一个入学预备课程。
而关于梦想的回答,让我有些失望。
我当然没有奢望孩子们会拿出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回应。
还好,他们也没有像网上传言那样说自己渴望成为网红主播赢得百万打赏。
我只是觉得,他们似乎在一个狭仄的天地之中,他们的眼睛被雾霾所蒙蔽。
他们似乎没有看到世界的广阔。
他们似乎没有看到星空的璀璨。
他们不情愿地行在泥泞之中,举步维艰。
少年,不该是像风一样自由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你我,应该是理解这背后的缘由的。
这是被庸俗的生活所累的一群孩子。
他们不曾读过诗歌,不曾有过海量阅读,不曾歌唱,不曾舞蹈,不曾异想天开,不曾为崇高而流泪,不曾在赛场上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刷题、考试、上补习班……指向功利的种种,几乎是童年的全部。这不是他们所喜欢的方式,他们只是被动地应付,渐渐失去了该有的灵动、好奇、渴望。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空心病”这一概念。他说,北京大学一届新生中,超过30%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有的不快乐,都可以追溯到童年。
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可是,如果我们连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也说不上来呢?
我的一个学生,在赴国外读博士之前,同我见了一个面。
临别,他说,王老师,你知道么?那些硕士博士自杀之类的事儿,是真的,而且不在少数。我的同学里,就有好几个。
他尽力让自己的语气平淡。
我却听得心惊肉跳。
没有梦想的孩子,终究会失去对生活的热爱。
正如冯唐所言,比成为油腻中年更可怕的是成了油腻青年。
这种油腻,正趋于低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