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在面对分离时的表现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有的孩子很难跟父母分开,有的孩子即使到了陌生的环境,也能“撇开”父母独立地开展社交。
为什么?
当孩子面临分离时,父母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孩子的情感发展和应对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被关注的婴儿,也关注他人。
被关注的婴儿,对于陌生人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一个心智活跃的孩子,得益于照料者足够好的关注。
足够好的关注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馈赠。
被关注的婴儿往往具备良好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种好奇心是婴儿认知发展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驱动力。父母和照顾者对婴儿的关注和陪伴可以激发婴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其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家人对婴儿的行为或反应表现出感兴趣、积极的态度,婴儿也就具备了对其他人感兴趣的能力,包括对陌生人感兴趣。婴儿可以使用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以及声音,去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些都是很好的佐证。
让婴儿感到安全和抱持的环境,有利于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在父母的关注和鼓励下,婴儿将逐渐建立积极的社交行为模式,学会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和互动。
2、焦虑的家庭情绪,消除婴儿的分离体验。
爸爸、妈妈出门的时候,孩子注意到了吗?是孩子主动转移的,还是被动的?
孩子没有被给予机会去留意某些东西的消失。她的注意力被分散了。
感觉总得有点什么在发生,总得有一件事情去取代另一件事情,似乎并没有给孩子留出太多的空间去体验和思考“消失”,这个家庭潜在回避了孩子对丧失和分离的体验。
婴儿的嘴巴是其自我感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十字路口,其口腔活动不仅涉及到生理需求的满足,更涉及到婴儿情感表达和情感联结的重要途径。在婴儿的成长过程中,口腔活动和嘴巴功能不仅代表着其生理需求的满足,更是婴儿情感的表达和亲子互动的载体。
婴儿进食、吸吮母乳的时候,嘴巴要吸附,去挂靠在乳头上。精神分析师都会关注除了喂食的物理功能外,乳头所带来的情绪和心理功能。其中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被聚拢的感觉。
婴儿会把他的舌头伸到外面,然后再放回去,这其实就是它在感受嘴部的边缘、它的边界在哪里。
婴儿把各种各样的东西、玩具放到自己的嘴里。这涉及到了嘴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婴儿早期需要寻求安抚。(有些孩子对毛毯的依恋,睡觉时要吸被角)
但是随着功能的发展,把东西放到嘴里,也可能是一种探索。
咬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进食,另一方面,它可能还有表达一种更为攻击性的情感。婴儿在用他的嘴的不同方式,表达她不同的冲动和感受。
亲子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被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