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不懂海顿斯坦,更无法窥见他的唯美,他的华丽、空洞,他的浪漫、颓废。但藉着一首《千年之后》,我能够用我自己的方式看到忧伤深沉的光芒,能够清晰触碰到他深邃而疼痛的眼神。
美丽的森林里,如诗如画的农庄闪烁的记忆多么美好,锦衣华服迎风展放的青春应该就是一个绝世童话。但它们从虚无的现在出发,用不了多长时间的苍老、腐朽,就会逝向千年之后的未来,在遥远的空中晃动成一片悲情的光亮和色彩。“在遥远的空中晃动着的,/是森林里一个农庄闪烁的记忆。”如此简短的两个诗句,却坚定了我们将要面临的趋势,我们将融入物质的洪流,终究要消隐在宇宙亘古不变的变迁。现时的快乐或忧愁,贫穷或富有,美丽或丑陋,所有这些都无关紧要。
甚至连我们叫什么,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哭泣都变得不值一提。因为这些都象猛烈的风暴一样,尽管在过程里席卷劫掠了我们的心灵,让痛苦的雨水还有肆虐的狂风扫荡了幸福的每一分,每一寸,但它们最终都应被我们忘记。再艰难惨烈的往事或历程都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没有谁可以阻挡遗忘的力量,不管是谁遗忘谁,还是被谁遗忘。
“我叫什么?我是谁?我为什么哭泣?/把一切都忘记吧,就象猛烈的风暴/旋转着在世界上消失。”这样的表情形式并不象批评者说的那样无法抵达人的内心深处,但也不象传言的那样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和体贴。它是阴郁沉静冷至心底的,象一个挥之不去带咒的冬天。
我坚持认为,诗歌应该是给人一点希望的,不能残酷地呈现那样一个苍凉惶恐的未来;诗句里,应该有手指引或搀扶我们突围浑沌,应该有阳光温暖受寒的灵魂。
千年之后,青草会依旧绿遍天涯,那片透明的风里,会有我们熟谙的旋律,会有人传唱我们曾经多么向往、多么在乎的真情。
千年之后,百花或将怒放,大地之下,我们也许微笑:“这片土地,毕竟我曾耕耘过。”
●信手之作,聊记见闻。原创作品,联系请微 yzhyl2011
海顿斯坦简介:
海顿斯坦(1859—1940)是瑞典近代著名抒情诗人和小说家,十九世纪末叶瑞典文坛上唯美主义和颓废派的领袖之一。他的诗作主要有《朝圣与漂流的年代》(1888)、《诗集》(1895)、《人民集》(1899)和《新诗集》(1915)等。19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千年之后
在遥远的空中晃动着的,
是森林里一个农庄闪烁的记忆。
我叫什么?我是谁?我为什么哭泣?
把一切都忘记吧,就象猛烈的风暴
旋转着在世界上消失。
(石琴娥 雷抒雁译)
在枫树的黄昏里
在枫树的黄昏里
竖一根倾斜的十字架,
那里,有一个声音在低语,
慢慢地,犹如远方教堂的钟声:
挖第一锹时,我想起青春的岁月;
挖第二锹时,我想起我的罪过;
当第三锹黄土撒落时,
我想起每一句肺腑之言。
每个善意的行为,
我们曾默默交换,像交换腼腆的礼物。
这记忆是我手上的花朵,
它含苞怒放,永不枯萎。
(李笠 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