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到“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如何抉择?无论浅薄,还是深刻,人都不会是互联网的主宰者。互联网的影响,有利有弊;但目前我们是互联网实实在在的奴隶,而且正在反抗为主人的道路上。
人是技术的发明者,技术却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具有自我生长性和自主性的技术不断演进迭代,同时也具有自己内在进化的逻辑,这逻辑并非是人类所设计的。作为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技术有自身的发展路径,并非人类所能主宰得了的,所以技术是超出人的发明。
一、解乃书中有,愈进愈简
此书就是从客观角度来观察互联网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以主观角度讲述互联网反过来对人施加的影响。
序言曰:传媒即讯息,媒介即技术。作者尼古拉斯以自己与互联网的故事展开,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技术如何影响大脑、塑造思维方式的场景。他将自我生活带入,论证了自己的大脑被改变了,变得更加难以深度阅读和思考。理解、长期记忆能力,在外界信息增加的时候明显的降低了;而人们在没有信息过度的环境里深度思考、理解和集中精力的能力都明显增加。接下来便对大脑的可塑性进行分析。
一边被重塑,一边被折磨。“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在牺牲思考的能力,甚至人性?”以Google为代表的新贵正在创造一个完美的效率乌托邦,这是一个更快的处理器和更大的硬盘,而此时,大脑变成的一个过时的工具。
(Google的野心:google希望收集全部的信息和方便向全世界展示这一野心。因为搜索栏里总是显示被搜索最多的条目,而一些较少受关注的东西一般不会显示,因此那些稍微搜索得少的条目,后来则更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新的技术对大脑带来了一些积极改变(更好的手眼协调、模式识别、多任务处理技术等)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趋势:人类对速度和群体认可的重视超过了原创能力和创造性,网络正在不遗余力地孕育肤浅的大脑。
结尾,互联网和计算机变成了人的体外大脑,成为大脑的延伸。我们的大脑变得浅薄而精力涣散,最可怕的可能是我们依赖互联网来理解社会,自己的智能黯然失色,最终沦为人工智能,在追求效率的社会中这好像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
二、谬之,则何之为实矣
作者生动灵活的叙述,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实。诚然,用进废退。经常使用的大脑功能会愈发强大,不经常使用的会慢慢退化消失,让特定的心智模式愈发显著。
看起来仍是一个正常的人,肢体功能没有退化,久而久之,却可能从现实生活中藏匿到了手机的背后。懒惰地窝在家里通过手机屏幕建立人际交流网,在微信相互问候和点赞,不迈一步却知天下事,“始作俑者”——网络。
数据大爆炸的网络时代,若全囊收入,只怕会撑得无法前行吧。碎片式的阅读似乎也成为主旋律,人们忙不迭地从四面八方收集信息,只想在十面埋伏中突围。于是,低头族、网瘾少女、手机控闪亮登场。我们在微信、豆瓣、知乎、片刻、简书、一个等app中获取信息阅读新闻收藏文章,而真正成为永久记忆或者反躬回顾的又有多少?我并不排斥碎片时间的碎片阅读,但烦请不要忘记你阅读的初衷是什么,目标或你想要怎样?
渐缓的看书速度,囫囵吞枣的逻辑方式,被打扰的阅读环境,让读者的思维随着碎片化信息变成玻璃笼子,破碎的思维都闪烁着原著的光泽和影子,却难以在自己的思维中透射出书的全景和整体的逻辑论述,人们就被束缚在这样的玻璃笼子里。很多人在繁杂荒芜的知识信息中迷失自我,脱离了原本的轨道,策马奔腾又背道而驰,结果只能是人仰马翻。无用繁杂的信息已堵塞其大脑的思考、判断、筛选,整合,使CPU亮红灯却全然不知,而对有用的变得盲动麻木。
思维浅薄之后,行动上也更加懒惰。在虚拟世界的热情渐高,现实生活中却是应付生活。数百年发展出的生活技能和自理能力可能在新时代因为少动而导致神经回路的退化乃至消失。懒人经济在未来有巨大前景,因为大家都变得越来越懒了。现在火爆的外卖服务、网络购物都解放了人的时间、便利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以前要做的一些事情被外包,比如记忆。
随手习惯将重要事件加入手机日程,将小事件记入手机备忘录……越来越好用,foolproof的软件、app,帮助记住要做的事情,写下任何碎片化信息,大脑也就不需要记忆整体上的信息了,结果就是人也失去了记忆和在背景里面处理,消化,长期记忆这些完整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he shallows,肤浅的一代。
三、览,观止罢了
out of touch.信息碎片化之后,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浏览网页的时候,会被文章侧边栏的链接吸引,浮光掠影地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却不会再返回最初的页面;阅读新闻报道,浅尝辄止,不会再看接下来的深入报道;看小说,开头还没看完就看结尾,有兴趣就再看看中间部分,蜻蜓点水一般快速地翻完;看一个版面眼睛走F型,走马观花。
在电脑前阅读很难有读纸质书的全神贯注,我们更多地像“信息处理器”一样“处理”屏幕上的文章,常会习惯性地快速跳跃阅读,粗略阅读,妄图直接获取关键信息。即使面对纸质书,注意力也会常常中断。从泥版书、纸莎草书开始,大脑在阅读中被塑造。而互联网让我们变得难以注意力集中,精力涣散。说实话,我很害怕,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很想认真读完这篇推送,很想拥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下个链接又出现了。
或许是自制力和做某件事情的目的性的不够强,因此很容易被无关信息吸引注意力。自从接触网络以来,就慢慢地失去了积极的主观能动地思考分析问题的好习惯,变得懒惰,不喜欢开动脑筋,凡事希望依赖外物,寻求外在的帮助而不去挖掘开发自身的潜能,自己的脑子变得越发地迟钝,自己这个人也变得惧怕困难,行成一种畏难的心智模式。
“在这种飞行过程中重新对本身编程,改变它的运作方式”。大多数情况表明,在面对获取的繁杂的信息中,我们通常选择那些简短、片段化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这种非线性的阅读方式,或者说支离破碎的浏览方式,一方面是人们应对信息过载的无奈之举,另一方面也是人类的大脑神经系统正悄然发生变化的证明。
在怀旧的阴霾笼罩下,准确预测未来大概是不可能做到的,你或许可以不用戒掉你的微信和微博。敏感的人总能在开头就又不适的反应。
登庙堂的终会退隐,流行的静待变成经典。所谓便利的代价吧,可是为什么无论科技和媒介怎么发展更替,人本身却丝毫没有变聪明?精彩内容,尽在百度攻略:http://gl.baidu.com使人类自身从主观能动化正在向机械被操作化过渡。
四、静以思之,来者可乎
如果说人类智商在20世纪急剧提高,那难道我们的祖先是傻瓜吗?其悖论是:人们的智商虽然越来越高,但是词汇量并没有扩大多少,普通信息的存储量也没有增加,算术问题的解决能力更没有获得提高。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回归到了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的大脑正历经互联网的重塑;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正经受着信息的折磨。
我们的前辈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中而非符号世界。那时候,人们仍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智力主要用于解决农田、工厂 、家庭里遇到的一系列生存的实际问题,而诸如分类、关联和抽象推理能力,他们一般用得相对比较少。“忙者生存”的观点即适用于那个时代。
在工业和信息时代,人类受制于泰勒主义。泰勒把钢铁工人的每个动作都进行了记录,然后又为每项工作划分小步骤。每个工人应该怎样工作,泰勒都为其专门创立了一套精确的指令。虽然米德维尔的钢铁工人怨声载道,认为这套制度把他们变得跟机器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工厂的产量却随着新制度的实行而急剧增长。
泰勒主义,不仅成为了工业家的信仰,如今更成为了包括谷歌在内的互联网公司的信仰。因为人们相信一切都需要系统化;系统产生数据,只要量化数据,就可以优化出一个美丽的数字世界。
《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1993年的 《技术垄断》中对泰勒主义有过精彩总结。他说,泰勒主义建立在6个假设的基础上,首要的就是“人类劳动的首要目标是效率,技术性计算优于人的判断,人的判断是不可靠的”。
从忙者生存到泰勒主义,从深度思考到效率获取,技术落地生根,大脑被技术僭越,人性逐渐丧失,来者可乎?
技术垄断、渠道垄断,会让我们的大脑比我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更优越吗?文字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大转换》、《玻璃笼子》以及这本《浅薄》让卡尔摘取了科技思想界的王冠。“王”说:其实我们并不比我们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更为聪明,我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我们并不拥有更好的大脑,只是拥有不同的大脑。
以浅薄的大脑读完了浅薄。我承认我本就是序言里的那种人,每隔五秒钟就要看一眼手机,被QQ微信微博的推送信息不停打扰。对,一个纯粹的手机控看完了这本书。我受制于碎片化信息,受控于粗略式阅读,受服于浅薄式思维。
当我们用人工方式延展我们自身的某些部分时,我们同时也在远离那个被延展的部分以及这个部分所具有的自然技能,也就是说当技术成为我们的外延时,我们也成为了技术的外延。所以我们习惯性地将记忆的功能被外包给有着更大容量和更快速度的网络和电脑。自己的大脑却记忆力逐渐减退,不如曾经。最终,文明消亡。
这就是浅薄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在闪烁摇曳虚无缥缈的屏幕前,你获取的是信息,丧失的却是记忆。
读《浅薄—你是互联网的奴隶还是主宰者》
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关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以及大脑的思考方式。
互联网正在不知不觉中改造着我们的大脑,使我们失去深度阅读和缜密思维的能力。
信息科技千方百计地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最后又把我们的注意力分散支离。
人类以为是自己给电脑编写了程序,到头来电脑却也改写了我们的大脑。
你以为你在刷豆瓣,但其实同时被刷的是你的大脑。
信息时代的我们,是否最终都沦为Shallow Infovore?
拓展阅读:
《大转换:重连世界,从爱迪生到Google》
[美]尼古拉斯·卡尔 著 | 2016年3月
在这个被卡尔称为大转换的时代,世界在不断被重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无论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卡尔关于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思考逻辑和精准的预言,无论对于企业家、投资人还是大众读者而言,都是一座思想宝库。卡尔的大局观以及他对科技发展的预判,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值得反复阅读。
《玻璃笼子》
[美]尼古拉斯·卡尔 著 | 2015年10月
尼古拉斯卡尔在《玻璃笼子》中指出,自动化在分担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弱化了我们的才能,偷走了我们的生活,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它甚至将我们暴露于监控之下,操控我们。当计算机和一切智能设备变成我们生活中的伴侣时,应更加留心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和身份。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智能设备,经常为一个又一个技术的进步而欢呼,读完本书,我们的看法将被彻底颠覆。
以浅薄的大脑读完浅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