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安徽的第14个年头。合肥四年,芜湖十年。
现在,也只有在报资料要填“籍贯”的时候,才能板板正正写上山东。
过去几年,我走过了安徽所有的地级市,脑子里却已分不清淄博和潍坊具体在什么位置。偶尔翻书细读徽州文化,却再没精力去聆听孔孟之道。
从黄河以北,到长江以南,如今也是成家立业。
在异乡打拼,到底该如何刷出存在感?
1.努力去接受这里的一切
到一个地方旅游,很多人会抱怨不习惯。而旅游本身就是去体验另外的风土人情,不一样就对了。
旅游是体验,呆几天;而生活是在一个地方住几年, 你一定要努力去接受这里的一切。
关键是饮食。
老家是吃馒头的,米饭偶尔会吃,但撑死也就算一道菜,意思一下,吃碗米饭还得吃个馒头,才能算吃饱。
鲁菜的特色是什么?实诚,盘子大。而江南则不同,盘小种类多。没有客人,家里吃饭也至少得三菜一汤吧。
其实山东人不是特别能吃辣。山东人能吃的是蒜和葱,生吃,是那种刺激性的生辣,而南方人更能吃辛辣,例如火锅、鸭脖等。
在老家人“吃大米能吃饱吗”的关切中,我还是从毕业时的105长到现在的130。有个小伙子,一直不习惯这边的饮食,来了一年瘦了十几年,现在只能吃素菜。我不知道他还能在这里待多久。
到浙江就得吃甜的,到四川就得辣。说服不了自己的胃,自然留不下你这个人。
再次就是风俗。
北方人顾面子,民风多彪悍。你得让他面子上过得去,要不一言不合就动手。
但我恰恰来到一个“嘴不怂”的城市。菜市场、超市、排队的地方,绝对是斗嘴皮子的好地方。
后来我发现这种嘴不怂的能力,是不分男女,不分老幼的。前天从车库出来,就看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因为5块钱停车费和保安吵了20分钟。
保安说“我真的是第一次看到20岁男的,吵架这么嘴不怂的。”
嘴怂,就不和人吵得了;看见别人吵,也没必要劝,打不起来的。
一切,习惯就好。
2.要迅速钻进本地行业圈子
学校人比较多,有几百人,所以同事这个圈子是自然形成的。
但内部的圈子毕竟是封闭的,你得冲破这个圈。多去参加一些培训、会议,自然你就能接触到省内的同行、出版社、专家。
一是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信息,知道这个圈子的事;二是打开下视野,肯定能看到比你强的人;当然,可以积累些人脉,否则即使你想外聘上个课,你都不知道找谁。
现在讲跨界,我至少已经从单杠青年变成了双杠青年。除了教育圈,我还混到了电商圈,可能在电商圈混得还好点。
跨界混圈子的方法其实也简单:
1.参加所有本地的电商沙龙、论坛。12年的时候,火车两个小时能到的,基本上我都会去。去听王通讲SEO,去听杜子健讲微博,去听淘大讲师讲运营。
2.加入所有本地电商网络社群,QQ群、微信群多得是,当然你得辨别哪些是靠谱的。
3.主动出击去拜访本地电商,车开了4万公里,不是白开的,我拜访了本地不下三四十家电商。
经过前期的积累,现阶段可能主要干这两件事:
一是组织圈子,建了几个本地电商群,为保证质量,基本上是主动邀请的,偶尔也组织一下线下活动,主要是喝酒。说来惭愧,9月份说好的垂钓,让我拖到现在。
二是主动输出,利用网络自媒体分享一些经验,提供一些招聘、资源合作的对接;另外,今年也开始做线下培训。
行业圈子不看你是不是本地人,只看你是不是主动,只看你是不是能提供价值。
到了一个城市,一个月钻进本地行业圈,三个月就应该刷出存在感。
3.要重新构建朋友结构
在他乡,没有你的家人在身边,也找不到你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孤单肯定是有的,特别是工作不顺心的时候。
所以为了有归属感,你必须重新构建你的朋友结构。
首先是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
来这边之前,不认识一个人。破冰之旅是因为足球,加入了单位足球队,又找到了一些玩实况足球、FIFA的小伙伴,玩的high,自然就有归属感。
再后来转战羽毛球,打球、吃饭,再与外面的人交流,朋友圈不断扩大。
上学的时候应该培养一个体育爱好,它可以帮助你上班后打开很多人脉。因为你只有有一定的时间自由、财务自由之后,你才敢去打球、去健身、去跑步。
再一个就是找老乡群。
这一点山东人特别明显,家乡观念特别重。操着一口胡茬子的家乡话,聊什么话题都能聊得开。
之前有位前辈告诉我,在你的朋友里面,一定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医生,一个小学老师。
因为你不相信医生,但你会相信朋友;你担心小孩上学,所以你需要个老师来咨询。
确实,图个心安。
现代交通,让距离不再是问题。“父母在,不远行”,也是旧时的论调。
在异乡打拼,也一定要输出存在感。
在路上,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