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一度新进公务员报到的日子。早上等电梯,不意外地发现几张青涩局促的面孔。
每年省考,我所在的行政机关会录取15-20名新公务员。他们的岗位全部在基层的区县一级,到机关报到入职后,就如同一把豆子撒进了广袤的田野,很难再进入大家的视线。
虽然大部分人就此在平凡的岗位上一路平凡,但每年也不乏有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脱颖而出的。回头想一想,他们的共同点也不过是幸运地踏上了捷径,刷出了存在感而已。
你的颜值,是才华的敲门砖
曾经为了减肥,三个月不吃肉,馋的愁眉苦脸。我的上司打趣我:“明明可以靠才华吃饭,偏偏要靠脸。”
这话我当是夸奖,也明白是不折不扣的玩笑。虽然每天打了鸡血似的奋斗,可我知道,天道酬勤之外,还酬盛世美颜。行政机关也概莫能外。
很多人觉得可能在行政机关里脸没那么重要,因为行政机关就是保守老土的代名词。可能他们不知道最有名的“看脸”。在明朝,明文规定状元必须一表人才,如果殿试录取的状元不够帅,不好意思,得刷了重新选个帅的。
所以,你素面朝天,扎个马尾巴,一袭运动裤,觉得这是本真,殊不知已经沦为了小透明。机关里形象平平的人,似乎更趋向于默默无闻。想想也有道理,让所有人违背天性,不去关注隔壁办公室淡妆明媚的小姐姐,转而关注油光满面的你,难度系数忒大了点。
如此你的才华想要突围,谈何容易。
再说,纯粹看脸是不对,让脸拖了后腿就更加不对了。曾经我也是干了几碗毒鸡汤,对内在美更吸引人深信不疑,但现实是当我终于减肥成功,买了新衣服化了淡妆之后,大家关注我、夸我的频率大概是之前的100倍吧。
这个时候才发现,曾经的相信内在美,似乎也不是保持本真的需要,反而更像懒于应对的借口,不过是给惰性披上了高尚外衣而已。
谦虚勤奋,让你变得专业又可靠
进单位的第一个一年,最好树立自己谦虚勤奋的形象。一旦树立,受益半生。
因为只有一边谦虚,一边勤奋,才能够显着自己不招人烦又特别靠谱啊。
好多年轻人觉得一旦进了体制,一腔抱负满腹奇才无法施展,看谁都觉得不如自己,内心充满了迷之自信,外表洋溢着迷之傲慢。
有这种感觉的人,估计感觉百分之九十是错的。讲真,机关的水有多深,可能大部分新人还没有这样傲娇的资格。
就拿我们单位来说吧,因为是业务部门,前辈们分分钟去考个注会、过个司法考试什么的,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比之都弱爆了。不是业务干部出身的,十几二十年浸淫的政务素养和处事手段,也足以让你大开眼界,幡然醒悟自己吃的盐少,姜还是老的辣,盲目的傲娇只是因为见识太少。
再想想天纵奇才如李白,恃才放旷也没在体制内落得好下场,我等凡夫俗子就该好好掂量自己此刻的分量。
在机关里,能力大部分来自经验。所以虚心一些,多听多看,有必要的时候要问一问,但不要频繁发问。问过一次后就记下来,避免重复地犯糊涂。尽可能去积累更多经验,并条理化地运用于你的日常工作。时间很快会告诉大家,你是一个有了专业素养的人,值得信赖。而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在一些关键岗位面前,还是有优势的。
竭尽全力,让机遇在你手中放光
我入职后抓住的最好的一个机遇,是在全省系统的业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而单位有个不成文的惯例,第一名的人直接可以提拔。
那个时候我入职刚刚三年,而在我们单位、我的同龄人、获得同样的机会,普遍需要8-10年。我获得一个难得的起点。
当然不是每个有实力的人都能这么幸运,但我很坦然的是,备考的时候我竭尽了全力,努力到哪怕一无所获,也毫不遗憾。
那个时候只是心无旁骛做了一件事,其实也是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个机遇原来这么宝贵。单位里所有竞争排名的工作都很宝贵。因为行政机关绝大部分工作没法量化,而唯一唯二能够量化的,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和我同一批入职的20个人里有很多985的学霸,研究生。为了考试单位组织了脱产集训。现在想起来,我都很庆幸和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做同事。虽然第一名只有一个,但同窗同年同事之情似乎更加牢不可破,经常一个人总结了半天的知识点直接就在微信群里转发了。
但是真的竞争起来也是毫不手软。有个川大毕业的男同事每晚学到十二点,搞的我们一帮人都跟着他半夜刷题。我们领导说这样的就叫“竞合”,特别贴切。
值得一提的是,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同样的幸运又降临到了当初和我一起刷题的几位同事身上,不得不说,这样的幸运来自于努力,努力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必然。
发挥特长,让你的形象锦上添花
小时候填学校的表格,好像都有特长一栏。我一般会填写作和朗诵。
其实都是很三脚猫的功夫,那个时候填了多少次也没发现有用,没想到在单位成了刷存在感的利器。
因为能写一些小材料,而写材料的人是行政机关第一稀缺资源,所以在机关选拔文秘的时候,我从基层调回了机关。
刚进机关也是因为能写,被冠以“才女”(实在惭愧)。后来材料越写越大,往往是从各个部门抽调几个人组成一个小团队带着写,又锻炼了沟通能力。
还因为有点朗诵的功底,被抓包担任机关的解说员,每逢上级领导来视察,就全程陪同解说个工作资料什么的。
这是个额外的工作,但我还是每次精心准备。每次精心都把单位所有的工作熟悉了,再根据来人的身份,重点准备些对口的内容。因为会写,也不觉得为难,加上天生粗线条,谁来都是“我叫不紧张”,所以这个花边工作的口碑一直很高。
慢慢地,单位大型活动的主持、甚至策划都到了我这里。那两年忙忙碌碌,做了许多分外的事情,但都是露脸的好事。尤其是专题活动的策划,涉及系统20多个单位部门,最锻炼人的组织能力,我觉得尤其获益匪浅。
这些因素,在我的第二次晋升中应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到机关里成天忙忙碌碌干着其他事情的人,反而晋升更快。做分内工作而获得很高的口碑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积累过程,而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个人能力飞速提升,而且能持续出现在领导的视野中,获得好评。
所以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不要因为懒惰而放弃,更不要因为不是分内工作而推辞。做任何事情,首先应该着眼于个人的长远成长,而不是一时得失。
这些经验都是很细小的点,可能视野所限,说的并不完善,并不能为所有的体制内年轻朋友所用。但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回想自己七年的工作经历,因为一直在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也很努力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下去挑战更多的可能,因而在人们广为诟病的体制内,这些年并没有留下太多遗憾。可能比起梦想,对待梦想的态度和行动更容易让人获得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