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阅读《家庭的觉醒》,这是一本被很多读者誉为“革命性著作”的家教书籍。
因为这本书提出了不少与传统育儿完全不同的、颠覆式的观点。
比如它说:“不要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本身大多是觉醒状态,与孩子相比,更需要觉醒的是父母。”“对于养育孩子,父母其实比孩子更加恐惧。”
它不仅是要实现家庭教养观念的革新,更是要终结许多父母在育儿方面的内耗、焦虑和痛苦。
本书的作者是沙法丽•萨巴瑞,她出生于印度,在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她从事家庭与个人发展方面的心理咨询,帮助大量家庭实现了内部和谐与整体发展,后来又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阅历。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抓狂与愤怒其实是源于自身的恐惧。书中会为你指出传统育儿方式的局限,提出觉醒式教养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打破传统育儿的迷思。一起来了解一些常见的育儿观念上的误区,以帮助家长找到真正的问题。
第三部分,改进教养方式。书中会给出如何实现改变的具体方法,实现觉醒式育儿。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第一部分的阅读,父母的愤怒源于自身的恐惧。
书中列举了一个比较常见的生活案例,一个1岁多的小孩,每天晚上睡前都要哭闹,爸爸妈妈是连哄带劝,每天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才能先让孩子入睡,然后自己再拖着疲惫的身体休息。
有一天晚上,已经凌晨一点多了,孩子还是丝毫没有困意。这个时候,大人所有的情绪都涌了出来,崩溃了。
这种愤怒、紧张、崩溃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
这种事情很常见,可能不仅是对小孩子,我们有时候和成年人沟通,都会出现类似情绪崩溃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可能是觉得,自己已经很认真在做事了,为什么还是做不好呢?让人很生气,觉得沮丧、挫败。
我们经常会看到、听到,父母因为孩子的事儿情绪失控、大吵大闹。
这个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会生气呢?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还是因为觉得孩子太不懂事呢?
其实都不是,这是因为家长自己内心有一种恐惧。
家长害怕自己担心的事发生,而又无力去改变,这才感到无比愤怒。
哄娃睡觉他偏不睡,父母崩溃是恐惧孩子晚睡可能会对发育不好,是恐惧自己第二天无法早起、状态差。
父母在育儿上的恐惧有很多种,并且可大可小。
比如对“不被爱”的恐惧,害怕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感情,怕孩子内心责怪自己。
又比如对冲突的恐惧。生怕自己对孩子不够好,拒绝了孩子的某些要求后,又总想要对孩子做出补偿。
还有对“独立自主”的恐惧。很多父母怕孩子走向社会以后,无法独立生活、不能安身立命,在社会竞争中落后。
但是转念想想,这些父母内心常有的恐惧,真的会发生吗?
真正在父母爱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会感受到父母的爱。
那些在小时候表现不够优秀的孩子,长大后未必就成不了才,更不会把这些怪到父母头上。
更多时候,其实是父母自己对未来假想的恐惧,而引发了和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抓狂、焦虑甚至愤怒,但这些表现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倒是把这份负面情绪传到孩子身上,有可能伤害亲子感情。
当家长朝孩子大吼,孩子往往会默默选择了听从,但这并不是一种尊重,而是失望。
当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们就可能会开展 “报复”,典型的比如青春期和父母的疏远、冷漠甚至对抗。
造成这样的结果,就在于错误的育儿的方式和理念。
育儿不是“一切为了孩子”。确切地说,育儿是为了整个家庭的的成长和发展,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有责任。父母才是家庭的主体,且拥有主导权。
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准确调整自己的心态:只有父母好了,才能真正带动孩子的成长。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总是活在当下的。他们更关注自己眼下的状态,他们需要的是被看见、有价值、被尊重。
可偏偏很多家长没有活在当下,而是看着“将来”。采用“觉醒式”教养,家长就应该更关注当下,和孩子共同面对、解决眼前的问题。
要达成更好的教养效果,比起展望未来,家长更要记得关注孩子眼前的状态。
如果遇到问题,不要焦虑和担忧以后会怎么样,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面对当前实际的问题,而不是以一个上级领导的身份,总是质问和要求。
这是实践觉醒式教养的很重要的核心行为,正视问题,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