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被开了。
而且还是一年之内,被同一家公司开了两次。
14年下半年,我从一家曾经盛名但此时已经没落的互联网公司C离职,这家公司经历了几番被卖,创始人X也两进两出另起了炉灶。我也不知道脑子里进了什么水,被朋友介绍去了老东家创始人建立的新公司M。
也就是在这里,我认识了这个悲催的同事,就叫他悲催君吧。
这种悲催不是单指他个人,而是从M这家公司的整体定位和运营模式里,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X创立了一个基本与C同质,只是玩法上略有不同的M,为的是要再创当年辉煌,然后打败C。
大家一开始,之所以会被这个“宏愿”所吸引,一部分是因为曾经深度接触过C的业务,知道它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X个人能力和风格的一种信任。一个程序员,凭着一己之力,创造了九十年代的一个互联网奇迹,不得不说,他算得上一个“神话”。
但“看上去很美”的愿景,很快就被现实一点点戳破了。
X太想重复C当年的神话,也以为那条老路还能走得通。甚至觉得,可以通过现金利好的吸引,完成用户从C到M的迁移。你听我这么描述,是不是也觉得挺搞笑的?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
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奇迹的创造者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或者他不是幼稚,只是太自信;或者他也根本不是什么神话,只是碰上了那个时代的天时地利人和。
但不论是那种情况,悲催君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始终都在无条件地相信着他心中的偶像X。包括不厌其烦地去跟种子用户沟通改进产品功能,包括绞尽脑汁地去调试产品结构提升用户体验,还包括跟着他的直属领导——一个产品大牛去不断为了满足X提出的需求,没完没了加班赶进度。
因为表现突出,他被加薪好几次;但同时又因为完不成绩效,每个月都被扣钱。
看着他这样忙活,我终于顿悟。X对于自己技术的有着绝对自信,可用户根本不care。用户需要的,始终是一款足够好玩的产品,而不是一个从技术层面有多牛多特别、但参与起来无聊到爆的app。
我和悲催君,在这一点上,始终有着高度的共识。
不同的是,我在几次跟领导沟通无果之后,选择在14年底离职。他则坚持到15年春节之后,公司宣布放弃M项目时,被遣散。
狗血的剧情来了。
X宣布放弃M项目后,公司并没有完全关张,而是在保留了原来技术团队的基础上,开始做技术外包的业务,接单过日子。
悲催君则去了另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
时间平静如水地过了几个月,这期间我和他一直有联系,时不时还会感叹一下X的近况。悲催君始终认为,X一时的英雄末路,但重新开始专注他擅长的技术业务,甚至接到了来自C的外包订单,总会东山再起。
也就是这时候,X找到悲催君,问他,愿不愿意回去跟他继续干。
悲催君二话不说,再度回到M,并且没两天就成了C公司外包项目的负责人。
回忆起这段神来之笔一般的转折时,悲催君后知后觉地发现,X在宣布他成为负责人后两天,这个项目就已经第一次交付。只是当时想一展抱负的自己,没有发现这里面包含的隐患。
项目交付之后,甲方测试出了铺天盖地的bug。悲催君在回到M的第一个月,就开始因为项目无法验收而交罚款。
我说,你这不是背锅侠吗?他还说,自己确实有责任。
EXO Me?
回到M的第二个月,悲催君进入了被领导削、被甲方削,领导削完甲方削,甲方削完领导削的无限循环。在第二次被罚款之后,他终于敢有点不对……这特么好像不该是我的锅啊。即便他后来怎么样努力调整,初始版本由于结构问题买下的隐患,也不是一下两下能补好的。
然后是项目流产,M内部自查总结,结论是,全都是悲催君的错,要开掉他。
一年之内,被同一家公司开掉两次。
悲催君觉得领导这样的决定实在太过分了,心想一定要和X好好谈一次。一是要解释一下自己不该背锅;二也是争取一些时间,完成手上的其它项目。
今晚去谈之前,悲催君给我们几个朋友发了Q。十分钟之后,他又发Q说已经谈完。
X开场就说,知道这个项目的责任其实在公司。悲催君听完转身就走了,下周一办手续离职回家过年。
比起背锅,被自己的“偶像”这样涮一把,才是真正让他死心的所在吧。他尊敬、仰赖的大叔,把他当个羊牯玩了两个月,趁着没过试用期,连半毛钱都不用赔就把他赶走了。真是what the fxxk。
山高水长,也许以后悲催君和X也没有机会相遇了。但我这种肤浅的人还是希望,如果万一有这样的机会,他到时候能跟X说句实话。二十年前的成功,不全是你有能力而是拿到了时势所趋的红利;二十年后二度创业的失败,才是对你能力和决策的对等评价和兑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