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卓星
古往今来,媒体正经赚钱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将内容打包卖给受众,二是以平台作价货以广告商。无论互联网如何颠覆媒体,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媒体依旧指着这两种模式维持生产和生计。印刷品卖不动了,报刊杂志还有付费墙(pay-wall)和数字订阅;广告收入下降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还可以成为新的营销平台。
真正要命的还是内容。
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吸引受众为之付费或长久停留?也许这两家互联网媒体能够提供一些答案。
成立于2006年的BuzzFeed是美国当下最热门的社交新闻和娱乐网站之一。网站编辑们每天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具有“病毒式传播”潜力的内容,网站用户也会自行制作内容并上传。这些内容会紧接着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吸引受众点击,阅览,长时间停留。
“清单”(lists)是BuzzFeed标志性的内容格式。与传统的呈现模式不同,BuzzFeed选择了以“数字+图片”的形式,力图用轻松、幽默的风格留住读者。即使是在关于政治、商业等更加严肃的话题上,“清单”也从未缺席。
“19个懒人必备产品”、“20个标志你已经沉迷于颁奖季的行为”(1月中旬是每年美国电视电影届的颁奖季)、“22种开启健康饮食的简单方法”……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正是这些充斥了名人图片、小猫小狗、搞笑段子的“清单式”报道,让BuzzFeed风靡互联网。
和冯小刚导演一样,BuzzFeed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将“植入广告”在网络媒体中发扬光大。区别于传统的硬性广告,BuzzFeed与广告商展开合作,共同制作内容并嵌入网站,这些“植入广告”同普通报道一样具有轻松愉悦的可读性,而视觉上唯一的区别是在作者一栏中会体现广告主身份。
BuzzFee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onah Peretti去年9月写给员工的一封备忘录中提到,2013年一共有265个广告主同BuzzFeed展开合作,而2014年这一数字将增至600-700,其中包括了半数以上的世界100大品牌。依赖这些“植入广告”,BuzzFeed在去年实现了盈利,而这些盈利会保证BuzzFeed制作更多深受用户喜爱并乐于分享的内容,包括在互联网时代饱受质疑的长报道。
要知道,BuzzFeed所提供的长报道质量已经可以与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老牌媒体比肩了。
如果说BuzzFeed代表的是对新闻社交化的探索,那么成立于2009年的DNAinfo(此名字跟基因毫无关系)则是新闻本地化冒险的尝试。
说起来,新闻本地化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事实上除开极少数媒体可以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覆盖,绝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是本地化运作,关注本地新闻。地方媒体的互联网转型至今鲜见成功案例。
DNAinfo的模式说起来再简单不过,总结起来无非三句话,深耕本地新闻,社交网络平台分享,多平台传播。
为了做到“深耕”,DNAinfo的做法是把一座城市分区,然后在每一个区派遣一名“驻区记者”挖掘本地故事。举个例子,DNAinfo依据地理位置将纽约市划分成了27个区,在每一个区都派有记者。这些记者除了报道新闻以外,还承担着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吸引读者的任务。
DNAinfo的一位资深编辑曾经表示,网站绝大多数的点击都是由社交平台导入的。他如今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在思考如何让生产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他相信,在传统媒体日渐衰弱的今天,新闻本土化依旧代表着未来。他们在做的,是延续“都市报”在网络时代的生命。
或许有人会好奇,养着这么一群跑新闻的记者,经营着网站,做着手机app,除了广告还有什么生存手段?
别担心,DNAinfo的创始人Joe Ricketts是一位亿万富翁。他曾经创办了一家证券交易公司,并以技术手段率先革新了个人金融证券交易业务。80年代的电话按键交易,90年代的网络交易、21世纪的无纸化证券账户……这家名叫TD Ameritrade (NYSE: AMTD)的个人证券交易公司总是用技术引领着时代。
在创办DNAinfo的时候,Joe Ricketts对他理解的新闻业有如下表述:
·记者应该依靠事实讲述新闻故事;
·新闻报道应该有用、有趣、有种;
·一家在全媒体平台上灵活运作的新闻机构可以吸引读者并赚钱;
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正在经历巨变,拥抱新媒体平台是唯一出路,基于社交网络的分享已经成为了新闻引爆点不可或缺的一环。
衷心希望有更多的媒体可以找到自己的活法。
本文最初刊载于2014年1月《芭莎男士·商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