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来说,我对死亡的经验感受可能要比较早吧,外婆在我18岁的那个冬天走了,也就是现在这个时节,11月份;21岁,我的邻居哥哥26岁在夏天的一个晚上睡下去再也没有醒来;
我是在婴儿期(才十个月)的时候就被送去外婆家,晚上都是由刚刚工作的大姨带我入睡的。很多年来,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这样子的:
外婆无界限的宠爱我,理由是妈妈不在身边的孩子,可怜!在外婆家的六年里,我从小就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那个孩子,每天都可以给我买冰棒吃,从来不用担心明天没钱花;我在那里每天和同龄的孩子出去疯玩,每到吃饭时间
外婆就拖着长长的醴陵音
四处找我
喊着
英英A英英
回来恰饭嗒
那个邻居哥哥离开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就看到他的父母的那种哀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痛,过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曾淡忘。
可能是最近这半年身边亲朋好友历经亲人死亡的信息太多,隔三差五就听到或是在朋友圈看到,对于稍微亲密熟悉的一些人的离去我也会非常沉重。
昨天下午做个人体验的50分钟的时间,我一直在和咨询师聊那些过往逝世的人。一个劲的在说死人,或熟悉的、陌生的、听来的或是我自己经历的,就是各种死,从来没有谈过这么多死人,平时没有语境聊,当事人哀伤无法聊,过后又会回避;另外聊死人和活人是不一样的,如果聊死人,一定需要有熟知的共情的。但如今这个环境就我们共同熟知的有情感链接的人确实很少;
逢年过节家庭聚会的时候要聊死亡也是不太好聊的,大家都怕自己失控吧!会说好不容易聚一聚,聊些开心的事情就好,聊什么死不死的好晦气;
35岁之前我只去过一次殡仪馆,是斐斐的爸爸过世,他在允中读高二吧,一个10多岁孩子就永远的失去父爱,看他那种痛的情景,一直记得,那个时候,我刚刚工作,身边有车的人很少,找了一个朋友送他过去,那条路阴冷阴冷的。
35岁之前去医院多半探望的是小新人,最近这些年去医院探望的多半是老弱病残,然后就不断地面对死亡。
从前好像也不觉得死亡来临会怎么样,但是如今真的是觉得害怕,上有老下有小,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当中年危机遇到死亡焦虑真的是特别丧,认清了死亡,就能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怎么活。
每一年中最痛的也许就是11月份,因为外婆的永远离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