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又是一年光景,对经典的学习还是仅仅停留在诵读层面。
自觉无有慧根,又缺乏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明理”尚不可得,更谈不上“悟道”了。今年因为疫情,就有点小放任,参加线下交流很少,老师们你来我往,思想的火花摇曳生姿,懵懂中便生发出些许惶恐。当卢师们把国学小组改为“明道学社”的时候,目标似乎清晰了些,便又有了走下去的信心,每天诵读,偶尔灵光一现,便也乐在其中。
常觉得自己如一粒尘埃,被滚滚红尘裹挟,跌跌撞撞,辗转前行。有时便痴问:我从哪里来,想要到哪里去?不幸的是,总发现脚下的路并非心之所向,便感怀天地之悠悠,生命之苍白,欲说还休,唯有“呵呵”。
惊觉,曾经风光无限的内心不再丰盈了,不知什么时候,怎么就丢了自己的白月光。
人生总会有一些美好的遇见。感恩遇见国学小组这个温暖的集体,身处其中,如沐春风。感恩卢师和老师们的不离不弃,殷殷牵挂和真诚鼓励。感恩古圣先贤的智慧浸润灵魂,滋养心田。也感恩自己或被动或主动的坚持,守得一方清气,静候云淡风轻。
我喜欢简简单单读书,就像漫无目的地散步。读《左传》,更多的是在读故事。
故事里有浩然之气。常常叹服古人在道义与利害面前,能依然 保持”本心”,即使受到生命威胁。成公三年,晋楚两国交换战俘,楚共王为知罃送行时,问道:"您大概很恨我吧?" 知罃坦率表明心迹:被俘不怨恨,释放不感激,以后战场相见,必将忠于职守,不会为今日的不杀之恩而手下留情。这样的回答,很可能激怒楚王而遭来杀身之祸。但他却不做违心的信口敷衍,这种胆魄与骨气,怎不令人折服。
故事里也有至爱亲情。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断舍离之间,情到深处,堪比玉壶冰心。 成公九年,伯姬嫁到宋国,母亲穆姜是千般不放心,季文子受命到宋国探望伯姬,回来向鲁成公复命,思女心切的穆姜贵为国君之母,却躲到了中堂边的小耳房,只为第一时间听到女儿的消息,得知女儿在宋国生活得很好,忍不住从耳房出来,拜谢季文子。从古至今,母亲的快乐,真的很简单!
《论语》的智慧 ,可谓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一年下来,我非常自信地确定,自己仍在岸上游走。不过没关系,来日方长,顺其自然吧。感恩卢师的教化和老师们知无不言的交流,虽然对其中的真知,只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也足以滋养我向善的灵魂。 “君子坦荡荡” ,君子是宽容的;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是端正实干的 ;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 《论语》字字珠玑,我读它,虽渴望能与先贤在思想的对话中产生共鸣共情 ,但我不求甚解,不较胜负,也不为难自己,只求一个自然。以心求道,不急一时,这份从容,便是我想要的俗世清欢。
读《诗经》,只想一遍遍读,不忍去拆解她,因为任何解读都配不上她那无矫饰的,不着风尘的美。
读经典,不执迷于一字一句,以心明道,立心,做人。丢了白月光,便在心田种一朵莲吧,出淤泥不染,倚清风而眠,花开不语,花落无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