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应用心理学
关于心理障碍的认知误区

关于心理障碍的认知误区

作者: 湘玮 | 来源:发表于2017-02-15 11:08 被阅读21次

    有调查显示,中国有17%的人患有心理障碍,有7成未被治疗。心理障碍病程迁延,影响广泛,对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社会交往、学习工作效率等有较大破坏性。而及时治疗能有效降低治疗难度和复发率。

    在治疗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患者对于心理障碍存在的错误认知,这些错误认知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患者就诊率低的现象。

    1.错误认知一:心理障碍就是变态想法,不可理喻,胡言乱语,无中生有,疯疯癫癫等。

    不管是左邻右舍,娱乐八卦,还是文学影视作品中,因为谈资、娱乐性、文学性的需要,更多描述的都是一些外显的容易分辨的症状。再加上能被大众注意到的也都是这些外显的容易察觉和分辨的症状。所以我们就很容易造成一些错觉:只有想法变态,不可理喻,胡言乱语,无中生有,疯疯癫癫等才是心理障碍。而这也就导致了很多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障碍。

    事实上心理障碍患者中更多的还是一些内隐的相对不易察觉和分辩的症状。如魂不守舍,事倍功半,郁郁寡欢,生无可恋,杞人忧天,谨小慎微,疑神疑鬼,患得患失,歇斯底里,无病呻吟,夜不能寐等。而这些症状也容易与状态不佳混淆。

    2.错误认知二:心理障碍“信则有,不信则无”。

    特别是对于那些内隐的相对不易察觉和分辨的症状,很多患者和家属都怀有一种类似宗教信仰的“信则有,不信则无”的态度。他们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理疾病,那些人只是“会作”、“没事找事”造成的心里难受而已。因为人会受到暗示作用,会无意识地向自己的标签靠拢。于是侥幸认为只要不相信患病,不治疗,就没什么病。其结果往往是延误治疗,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因此而终身患病,出现极端消极行为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诚然标签的暗示作用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将一个正常人诊断为心理障碍并贴上标签,这也肯定是不负责任的。但作为专业人士,判断肯定是有依据的,至少比很多家属明确得多。而如果真的已经形成了心理障碍,相对于系统的治疗,标签这么一点暗示作用也根本无济于事。患者更需要的是认识到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知道治疗后能康复等等。而且当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很多不得当的行为都是由疾病导致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小很多,也更利于他们重新站起来。

    3.错误认知三:心理障碍是由意志不够坚强造成,应该磨练意志,猛灌鸡汤。

    很多患者被披上了不够坚强的外衣,平添了很多压力和不理解。这也让那些摇摆不定的患者或家属不大愿意承认心理障碍。即使承认了心理障碍,他们也会倾向于用磨练意志和猛灌鸡汤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会认为这两种方式谁都能做,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也不过如是,不需要找他们治疗。而其实这只是透支着患者的能量,再次倒下后患者面对的将是深渊一样的绝望。

    事实上很多患者的意志比平常人都要坚强得多。他们会倒下并不是因为他们意志不够坚强,而是因为他们承受的压力是平常人的几倍!

    有些患者可能生活中本就多灾多难,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而且在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时,不同的人体会到的压力也是不一样的。而患者一般因为某些经历和某些认知方式,其体会到的压力异于常人。

    所以很多人对患者“要坚强点”类的教导或“不够坚强”类的批评也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并没有真正理解患者。

    4.错误认知四:心理障碍可以自行调整康复。

    有些患者或家属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了心理的病因在何处,剩下的就要患者自己慢慢调整就好了,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也帮不上什么忙了。

    做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容易理解心理障碍的性质。心里难受就像眼睛假性近视,休息一下,转移下注意力,自己调整一下就能恢复。而心理障碍就像眼睛真性近视,神经系统已经习惯了处于某种状态,患者调节和恢复的能力已经紊乱,这种情况并不能受自身意志力控制。再加上心理障碍患者本身就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更没有能量和思维资源去调整自己的认知。人可以不用眼,但很难不用脑,持续下去的结果往往就是程度加深,越来越难以恢复。

    而药物和心理技术的结合运用能大大加强调整状态的力量,将神经系统调整为正常的状态,并适应这种正常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心理障碍的认知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jx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