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应用心理学
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

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

作者: 湘玮 | 来源:发表于2016-08-15 19:20 被阅读323次

    火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盘山轨道上。列车长突然发现,前方一条正常使用的轨道上有三个熊孩子在玩耍,一条废弃不用的轨道上有一个熊孩子在玩耍。眼看已经来不及刹车,熊孩子们也来不及说再见。

    请问,列车长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曾经流行一时,其实这个问题是借“火车撞熊孩子”来问我们行事的准则: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

    生命宝贵

    有人答:生命都是宝贵的,虽然很无奈,也唯有驶入废弃轨道。至少能多挽救两条生命。

    其实这种回答潜在的行事准则就是,生命重于公平规则。即使错在三个熊孩子不该在正在使用的轨道上玩耍,而在废弃轨道上玩耍的熊孩子并没有错。

    一旦将生命宝贵定为我们行事的准则,那么随便三个人就能以自杀或三个人质为威胁要求杀掉一个无辜的人。因为两条人命重于公平规则,所以不管他们的要求是否打破公平规则,我们都得挽救。

    那么随便一个人就可以以自杀或人质的生命为威胁来要求别人打破各种公平规则来满足自己了。比如“让我来当总统”,“废除高考”,“把国歌改成小苹果”……好吧,不能再想下去了,太刺激了。

    做对事的人死掉,做错事的人活着。谁还会遵守规则,天下岂不大乱?规则不能直接挽救两个熊孩子,但能间接挽救无数个熊孩子。所以一味地将生命最宝贵作为我们的行事准则肯定是行不通。

    生命的价值

    有人答:那就根据生命的价值来选择吧。假设三个熊孩子创造的价值大于一个熊孩子,那就将火车驶入废弃轨道。

    如果根据其已经创造的价值来选择。那么随便哪个慈善家或为社会做过贡献的人就都可以无法无天了。这肯定行不通。

    如果根据其日后可能创造的价值来选择,那可行性就很低了。一个人日后的价值还真不好判断,说不定那个牺牲的熊孩子就是下一个牛顿。即使是伟大如毛爷爷,晚年也避免不了犯些错误。

    公平规则

    有人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虽然很无奈,但驶入正常行驶的轨道对所有人才是公平的选择,包括那三个熊孩子。

    这种回答的潜在行事准则就是,公平规则重于生命。即使会多牺牲两条生命。

    那么若假设正常轨道上玩耍的是全人类,废弃轨道上玩耍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我。答案又该怎么选?

    很显然,一味将公平规则重于生命作为我们的行事准则也行不通。

    上帝视角

    有人答:我们无权决定他们的生死,我们能做的只是像上帝一样,什么都不做,闭上眼睛,让火车驶入本该驶入的轨道。

    当初这个答案被视为最佳答案了。既然有了最佳答案,这个问题也就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如果大家认同了将上帝视角作为行事的准则,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一些“冷漠的现象”了。小悦悦无人救,跳楼无人劝,小偷无人止,老人无人扶……

    假设废弃轨道上没有熊孩子,本可以挽救三个熊孩子,还应该选择上帝视角吗?如果3个熊孩子是300个,3000个,30000个呢?同样假设正常轨道上玩耍的是全人类,废弃轨道上玩耍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我。答案又该怎么选?

    人类生存繁衍

    思来想去也只有人类生存繁衍作为准则才能适应更多的情况。即有利于人类生存繁衍的就是大是大善,有害于人类生存繁衍的就是大非大恶。不管是珍爱生命的观念还是遵守规则的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生存繁衍。而珍爱生命和遵守规则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我们走得越远越容易舍本逐末。

    所以当选项是两个熊孩子的生命或其生命价值的期望值,尽管有可能这两个生命的价值很大,但规则的价值一定很大。此时选择规则才是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的准则。

    而如果当选项是全人类和规则,选择全人类才是符合人类生存繁衍的准则。毕竟没有了人类,规则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以人类生存繁衍为准则去行动,抓住本质的东西,就显得灵活得多。既不显得感情用事,又不显得顽固不化。

    正确准则的作用

    好像对普通人而言,这些准则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们可能一辈子都面临不了这样的选择。似乎只有领导者,先驱者,管理者需要弄明白是非、对错、善恶,然后制成法律,让大家遵守就行了。

    但是我们若不弄明白这些准则,又怎么能当上领导者,先驱者,管理者呢?若当有一天我们真摊上大事了,没有个正确的行事准则,咱能把持得住吗?就算真没摊上事儿,至少也能称自己是个明是非、知对错、辨善恶的人,不是吗?

    两难问题

    在心理学中,我们将“火车撞熊孩子”这类问题成为两难问题。通过这个两难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行为准则不同时,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也会不同,随之做出的选择也就会不同。同时心理学家们也发现了,这些准则可以分为三个水平。

    这里还有一个心理学中更有名的两难问题,海因兹偷药:

    海因兹的妻子患了绝症,只有城里一名药剂师新开发的药可以治愈他的妻子。但这个药剂师要价很贵,海因兹到处筹钱也只够一半,但妻子的病迫在眉睫。于是海因兹苦苦哀求药剂师,并承诺日后一定还上剩余的钱。但是药剂师坚决不同意。为了妻子,海因兹只好偷走了药。药剂师将海因兹告上了法庭,那么海因兹行为到底是对还是错?

    通过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发现一般人的道德水平经历了三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2.习俗水平。3.后习俗水平。

    前习俗水平。小孩将行为的结果作为行为的准则。即会受到别人惩罚的行为就是错的。能得到别人奖励的行为就是对的。所以这一水平的孩子可能更多会回答:1.海因兹偷东西会被别人发现,大家会讨厌海因兹,所以这是不对的行为;2.海因兹救了自己的喜爱的妻子,妻子会很感谢他,所以这是正确的行为。

    习俗水平。大一些的孩子开始将社会期望内化,并将其作为行为的准则。即满足社会期望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所以这一水平的孩子可能更多会回答:1.药剂师见死不救,贪财小人,欺人太甚,道德低下。海因兹为爱犯险,勇于承担责任,是一个好丈夫。海因兹都是迫于无奈,所以偷药救命是正确的行为。2.社会有统一的规范,谁也不能违反社会规范,这样对所有人才是最公平的。所以海因兹的行为是错误的。

    后习俗水平。个体开始对社会规范有自己的认识,明白社会规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也可以修改,并开始跳出社会规范形成更本质的行事准则。所以这一水平的个体更可能回答:1.海因兹偷药对社会而言是错误的,应该受罚。虽然海因兹救了自己的妻子,但没有对世人或后辈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因此会有更多人牺牲。但对于海因兹自己而言只有这么选才是对的,即使会受罚。因为相对于社会的利益和受罚,海因兹更在乎自己妻子生命。2.海因兹偷药是错误的,应该受罚。虽然海因兹救了自己的妻子,但没有对世人或后辈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因此会有更多人牺牲。对于海因兹自己而言也是错误的,因为不仅海因兹在乎自己的妻子,也更在乎整个社会的利益。

    恐怕大多数人会选择后习俗水平的第一个答案吧!而选择后习俗水平第二个答案的就是所谓的先驱者,圣人了吧!

    其实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描写的就是现实版的海因兹偷药。艾滋患者服用国内的药物副作用大、效果差,而国外的特效药具有专利权或没经过审批。于是他们开始走私、自制。其实中国也有中国版“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那些为了亲人,为了牵挂,为了活命而去买“假药”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有时在局中就会觉得,也许是非对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乎的是什么,重要的是选择。

    哎!看得越真切,是非越模糊。是是非非,似是而非,思来想去,悟到最后,不过四字,开心就好!

    善恶本无界,黑白总共眠?

    正邪同模样,对错自比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b9e12bbafad9:最后的四个字来的措手不及,跟不上
        湘玮:@Jones_z 本文高潮部分,居然被你发现了

      本文标题: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ed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