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听书、听课、写手账、看电影、跳绳。
听完了樊登老师解读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樊登老师在解读中说:“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们应该知道自己是一个存在,自己此刻的存在是自由的。那么,你下一刻的存在就是由你此刻的存在创造出来的。”

我在看完某个视频后,觉得视频里讲的故事简直就是樊登老师说的这个观点的实践版。
这个视频来自于视频号“山东卫视”,视频内容是:三个志愿都报北大的学霸语文老师邵鑫讲的一堂课《干将莫邪》。
《干将莫邪》这个故事讲的是楚国干将莫邪为楚王做剑,两个铸剑师很厉害,但是这把剑造了三年才造出来,楚王很生气,想要把他们杀掉。剑造出来有两把,一公一母,干将就留下了其中一把剑。
干将的妻子当时怀孕快要生了,干将这时已经做出了一个判断:“如果我去交差,我的结局是死。”
于是干将就跟他妻子讲了一句话:”你如果生的是一个儿子,就长大了告诉他一句话,让他替我报仇。“然后他就去了,去了之后果然就被楚王杀掉了。
干将明明知道会死,却仍然选择赴死。
对此,邵鑫老师说:“干将是一个铸剑师,他的责任是完成并且去交差,如果交差的时候,他的雇主说不满意,要干掉他,这是雇主的问题,但是接了这个活不交差就是干将的问题了。所以你会发现干将是个很有担当的人,他为了自己的家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干将也是一个有原则、有责任的人——你杀掉我是你的问题,我不去是我的问题,如果你杀了我,我让我的儿子替我报仇,一码归一码。”
后来,干将的妻子果然生了个儿子。儿子长大后,就问他妈妈说:“我爸在哪?”这时候,妈妈就把发生了什么全部告诉了他,把父亲留下来的找剑的谜语也告诉了他。
这个小孩子是一个很灵活的、很会动脑子而且还很果断的人,很快就找到了他父亲留给他的剑。
楚王在梦里梦到了一个人,长什么样子很清楚,梦里那人对楚王说:“我是来干掉你的。”
于是梦醒后,楚王立刻悬赏这个小孩的人头。
这个小孩听到风声就逃到深山里去了。此时,他在山里碰到了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问他:“你这么小的年纪哭这么悲伤,为什么呀?”
这个小孩就把爸爸仇报不了的事情告诉了陌生人。
陌生人就说:“我替你报仇!我怎么替你报仇呢?你给我两个东西,一是你的宝剑,二是你的人头。”
结果,小孩回答:“太棒了!给!”说完,连脑袋带剑一起给陌生人了。
这个孩子唯一的愿望是给爸爸报仇,不把脑袋给陌生人他没有报仇的可能,但是如果给陌生人,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邵鑫老师说:“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知道它一定能成才去做的,很多事情是我们相信、我们有希望、我们去努力,这个事最终才会成功的。”
故事的结局,报仇成功了。
无论是干将还是干将的儿子,感觉他们下一刻的存在就是由他们当时当刻的存在创造出来的,他们在濒临死亡时,都能够坦然地去面对,把自己交托给了一个更大的存在,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意义,这个信仰的飞跃一旦迈出去,会更容易接受死亡。比如,干将献身给责任;干将的儿子献身给他想要给爸爸报仇的愿望。
按照存在主义的观点,它认为人在做决定的时候才出现了自我。
干将在死亡面前,做出的决定是坦然面对,他做出决定的时候就向我们展示了他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有担当、内心拥有巨大力量的人。
干将的儿子在死亡面前,做出与他爸爸同样的选择,同样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的力量。
听完樊登老师解读的《存在主义心理学的邀请》并写完手账后,我又开始回听我在小红书上购买的果姐的专栏课程《引爆能量,你将无所不能》——其实这个专栏在8月18-20日之间,我就已经听完了,还反复听了2-3遍,今天回听主要是为了记笔记,不记笔记我就总感觉学习没有得到闭环。

下午看了一部日本动画片《侧耳倾听》,并写了电影手账。

之后6:00-6:30分时断时续地跳了30分钟的绳,出了一身汗。
晚上一边写这篇日记,一边看同事萍姐的抖音直播,萍姐是个温暖的好人,她现在直播间人数不多,无论如何,不能让她孤军奋战,我默默陪伴一下也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