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组织了主题阅读活动,只要闲暇,哪怕只有几分钟,也会拿起身边的书开始阅读。
这样说好像我总是被赶着前行,其实不是。对我来说,读书就是休息,是头脑的旅行,特别珍惜。
昨天陪孩子检查视力,在等待的时候,随手从书架拿出了一本2011年读库的书,内容是丰子恺先生的画作。
整本书只有开头一篇长文,介绍了丰子恺先生自学成才,后拜师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之后孜孜不倦,坚持绘画,成就了一生。其中令我感动的情节有三个:
一是他拜师李叔同先生后,学习绘画和音乐。年轻的他并不清晰未来人生走向。是李叔同老师单独和他谈心,推心置腹告诉他,他是所有学生中绘画学习进展最快的,也是最优秀的。由此让他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并立志将绘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二是弘一法师五十岁时,与丰子恺同住上海,合作《护生画集》,老师负责文字,弟子作画。
当时两人有了一个约定,法师每十年一次寿辰,二人合作一集《护生画集》,直至法师百岁,完成第六集,共百幅。
之后法师圆寂,丰子恺又历经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仍排除万难履信:“世寿所许,定当遵嘱”,完成了全部画集。
一诺千金,重情重义,令人敬佩。
三是丰子恺先生生性易感伤。他常为一些不会复见的物品落寞。他的细腻多情也让他更容易发现生活的细节。
他的作品很多出对生活的观察。我阅读后面的画作,其中一幅是大人坐在椅子上,孩子坐在大人伸直的腿上,大形同跷跷板,再有13岁女孩坐在凳子上看书,头垂下,发丝靠在面颊上。
都是读者熟悉的画面,寥寥几笔勾勒出来,简洁温暖。
如果再可以记录的话,就是他儿时喜欢临摹书籍,充满了兴趣。有几次画了父亲的书,受到责备。
现在想来,名家并非从出生就是名家,而是经过明志、钻研、磨砺等循环往复的过程,最后成为大家信服的名家。
每个名家都有耐人寻味的过往,一些人、一些事启发了他们,持久的努力来自对同一件事持续的兴趣。
如此想来,我们大可不必替孩子苦恼。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且不能着急。因为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兴趣早晚有别。
再有,人生短暂,我们或许做不了很多事,但至少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好一件事。终其一生兑现对自己的承诺——做一个有用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