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个小伙伴向我吐槽道,她说自从听了弗兰克老师的分享后,我就牢牢地记住新媒体写作的套路——故事+干货+情感。可为什么我就是写不出他说的那种感觉呢?
后来,我翻了她写的文章,她是这样来写故事的:有一天,我心情糟糕透顶,我差点哭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自己莫名其妙地难过,想哭……
那天,我很认真地读完了她的文章。她确实已经学会新媒体写作的套路,但是她笔下的人物还缺乏一定的生命力,缺乏一种真实而又鲜活的人物形象。简单点说就是写作的视角太狭隘。
如何才能塑造出一个鲜活、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其实只需要学会人物、环境和场景这3个关键词就够了。怎么理解?
我们不妨一起来回顾一下电影中一幕。一个导演要拍一个人物的故事,他不会一直把镜头的焦点交给主角,而是经常拍一拍主角身边的一些人物、环境,并且会来回切换到不同的场景,让主角去经历一些事情……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就是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与场景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一、人物
开头介绍的小伙伴笔下人物的视角比较狭隘,她太关注主角的本身。其实刻画人物形象还可以从如下的五点入手:
1.主角与配角
我们在讲一个故事之前,应该要确定好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此外,还要非常明确主角与配角的关系,写出主角与配角发生或者经历了哪些事情?
比如,我昨天写了一篇关于我家庭的往事,我把主角定为自己,配角则是我的家人们,我与他们的关系就是族谱上的亲缘关系。以此类推,你也可以去设计故事中的主角与配角。
2.写作视角
写人物故事,我们可以选取多种写作视角。一般来说,写作的视角取决于作者本人选用的人称。人称又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如果你要讲自己的故事,你可以把写作视角定为第一人称,但是经常使用第一人称会显得故事的讲述比较主观。所以,我们常常会使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比如:我们会引用配角所说的话。
当然,写作视角也可以混合使用,可以同时在同一个故事中使用三种不同的写作视角,但至于怎么分配写作视角要看具体的故事和表现形式而定。
3.行动
在写人物故事时,一定要写出他的行动,也就是要写人物为了克服某种困难而采取怎样的行动?你要写他做过什么?经历了什么?
假如你不把人物的行动写出来,那么这样的人物就如同一个电影中被困在地牢中的活死人一样,整个电影情节没有任何发展而显得枯燥无味,更别谈人物的鲜活性了。
事实上,人物的行动正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也只有人物的行动才能让故事有了起因、经过、高潮与结果的这样完整过程。
4.态度和反应
作为人类,我们总是会根据别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或者评判他人。举个例子:
有一天一家银行就要关门下班了,第一个人来到银行就预料到会有很多人排队,所以他特意带了一本书边读边等。他很同情辛苦忙碌的出纳员,轮到他时他要为耽误了他们下班时间而道歉,并称赞他们的工作。
而另一个急着要取钱赶往另外一个地方的人则焦躁不安地站在人群中,对每个人气冲冲地抱怨,对出纳员怒目而视。
你看,不同人在同一个场景中对待同一件事的态度和反应竟截然不同。作为读者,我们也由此会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如此一来,这两个人物形象就会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5.多面性
我们在刻画一个人物时,经常会从人物的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入手。外在形象包括外貌、穿着、神态、动作、社会背景等,而内在形象则有品行、道德、素质等。
一般来说,越是多面性的人物刻画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会越深刻也越真实。比如:你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人,头发却凌乱不堪,你会怎么想他?
再看个例子,我不仅仅铁石心肠,而且还非常自私,我希望别人关注我,希望别人读我的文章,帮我转发,帮我打赏。我内心有个魔鬼,我想要的东西很多很多,和你想要的一样,包括金钱。
你看,以上的案例皆从人物的外在和内在来描述人物不同层面的冲突,这样的描述会让读者眼前一亮,觉得这个人物很有意思,这时的人物就活了。
二、环境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仅仅把镜头对准人物是不够的。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永远都需要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环境里。所以,我们写人物本身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去描写周围的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文化、民俗和民风等。我们先看一段社会环境的描写:
那个时候我还在理工大学读书,吃饭、睡觉、游戏,过着神仙或者也可以说是猪一样的生活。2005年毕业后,我从四川南下深圳,进了当时人数最多的500强,富士康。
这段简单的社会环境描写,介绍了当时大学生们的生活背景,同时也在讽刺主人公过去的生活,为下文主人公的迷茫埋下了伏笔。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风景,比如季节的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河流等。记得小学时,我们读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里面有一个片段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已经站满了男女老少。
这段环境描写实际上是在渲染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人们对总理的爱戴,进而衬托出总理伟大的人格。
总得来说,不管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都是为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拉近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电影中,主角与敌人厮杀之前常带有一阵风或者浓雾吹来的镜头,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场景
一部电影会随着人物的行动经历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镜头,比如:主人公在做一件事时,突然回忆起发生在过去的事情。那么这样的镜头切换就会诞生新的场景,在写作当中,如果想要切换场景,至少要对人物做两点设计:
1.人物出场频率
在故事的场景中,我们需要像一个导演一样提前对故事中的人物设计人物出场的频率,主人公一共要出场几次?次要主人公要出场几次?你要在心里面有个谱儿。
以文章《奋斗了八年,我才敢鼓起勇气和他喝了一杯咖啡》为例,故事中曾经两度讲到公司老总的弟弟郭台城。人物郭台城第一次出现时,得了白血病,后来为了治病还请了当红明星林志玲来冲喜。而人物郭台城第二次再度出现时,已经病逝了。
2.人物出场和退场
比起人物的出场频率更难设计的是人物的出场和退场,简单来理解就是什么时候该写主要人物?什么时候该写次要人物?
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人物出场和退场其实有着一个非常微妙联系,那就是文章中逻辑关键词的合理衔接。比如:表转折的“然而”、“虽然”;表顺承的“而”。
文章《真正的朋友是大家一起成长一起牛逼》中有一个片段这样写道,虽然我没有像S君一样天天写,但是我过去所作的一些事情,和S君都差不多,都是想成就自己的同时激励激励正在看手机的你。
这样的写法借助逻辑衔接词“虽然”的转折关系,能够顺利地让人物S君退场,让主人公本人登场。
故事中的一幕场景往往同时承载着环境和人物。在不同场景之下,会有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人物登场,人物也会因场景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表现。正如上述例子中,S君与作者弗兰克之间的差异。
小结:
塑造鲜活的故事人物形象离不开三个关键词:人物、环境与场景。
第一,从人物本身出发,分清主次,确定好刻画人物的视角,并尽可能地写出人物内在与外在之间的多面性冲突。
第二,把镜头放大,通过从侧面的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来衬衫人物的内在形象。
第三,针对特定场景要学会设计人物的出场与退场,协调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最后,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你可以把人物当成自己,环境定为时下周边的环境,场景理解成过去的某一段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