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大运河的今昔
——抄录于千年步道 于2011年8月15 日
大运河的今昔
——抄录于千年步道
通州大运河文化广场千年步道
运河文化广场中轴线上的水系
是大运河在空中的缩影。在东侧的千年步道
则是大运河在时间上的浓缩,二者共同体现了“时空运河”的设计理念。千年步道全长226米,宽4米,采用15cm厚的花岗岩制成,并镶刻青铜年代。千年步道以历史时代为主线,选取了关于大运河的14件大事,通过对运河历史大事件的刻画,直观形象地展示了运河的历史风貌,青铜雕饰的年代数字镶嵌在石质的地雕中,犹如乐谱中的音符,跳动在历史的长河,宁静中传来久远历史乐章的丝丝炫音,使人沉钦在历史的遐想和深思中。
1运河开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开凿记载是春秋后期,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使人开邗沟,率先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邗沟就是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开邗沟后的三年(前483年)吴人“又撅深沟通于鲁商之间,北属之沂,南属之济”又邗沟北上经泗再由荷水通济水,直至黄河,从而间接沟通当时的南北黄淮两大水系。
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对水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魏惠王十年(前361年)开始凿鸿沟引黄河水入圃田泽,以后又沟通了济水至淮水。鸿沟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淮水系,联通了南北。
邗沟和鸿沟的开凿,为后来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最早的基础,千年运河迈出了第一步。
2秦灵汉温 秦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久远的影响,秦朝有两项大工程;在陆地上修建了万里长城,在南方则开凿了著名的水上通道“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上游,从而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括率军30万北击匈奴,为支持军事行动补充供给,于是开沽水水道,将江淮一带的粮草运往北部边关。这是通州运河文化的开端。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上古太守王霸以温水漕运于潞县城(今胡各庄乡古城村)西入潞河中原大批物资经潞水温水送往古居庸山口,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为北击乌桓,巩固燕地,令董昭开挖平虏渠,沟通黄河海河水系,船舶可直达今天津。
3两渠一河 隋大业四年(680年)隋炀帝征调百余万民夫开永济渠(隋代大运河北段)自河南修武沁水南达黄河于通济渠相连。隋代大运河自杭州经扬州洛阳北达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多公里。大业十年(611年),隋炀帝乘龙舟自江都出发至涿郡,亲征高丽,大批军队粮饷经永济渠北运。到了唐代,国势日盛,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永济渠仍是通达北方军事重镇幽州萌城的重要水道,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年),魏州刺史李灵龟为了控引商贾“开永济渠入新市”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瓜州刺史齐皖开凿伊娄河,增加了人工渠,修建了堰埭,使运河形式发生了改变,更加有利于航行。
4漕运兴都 金天德五年(1153年),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金朝是定都北京的第一个朝代之一,金代为了修建燕京,疏浚了潞水(今北运河),运送物资的船只溯潞水直抵潞县城东,然后再转运至燕京,因为潞水通漕,以济燕京之需,所以,金天德三年(1151年),将潞县升至刺史州,取漕运通济之意,命名为通州,大量物资由通州源源不断地运往燕京,金朝迁都之后,为满足中都需要,金廷大力发展漕运,漕船经由五代时期赵德均所开东南河北上通州,使漕运顺利入京,又从通州到中都开凿了闸河,金章宗太和四年(1204年)又开凿自通州至中都的通济河,漕运经潞水北上通州,对金代首都的建设巩固发展繁荣,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也为以后大一统国家首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张瑄泊船 元建都于大都,粮食供给于江南,为了克服河运的困难和辅助运河的不足,元至六十九年(1282年)试行海运,令罗壁,朱清,张瑄等建平底船,60艘运粮4.6万石,海运至今天津再由白河淀到张家湾陆路转运到大都,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行泉府司,专掌海运,据《元史》记载,从元至大二年(1309年)起每年海运漕粮都在200万石以上,直至元灭,海运不衰,元朝在通州和滦平设造船基地,直至二十二年(1285年)张瑄首次在通州张家湾设立大运河码头,张家湾就是因为张瑄泊船而得名,并由此成为运河第一码头,张家湾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水路重要码头,从此以后“官船客舫,骈集于此,铉唱相闻,最称繁盛”,成为南粮北运的重要港口和水路要冲,商业更是发达。
6闸坝争辉 元建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复京杭大运河,至元十三年(1276年)大将伯颜开通南北漕运,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会通河,南接济州河,北通御河,但南粮集中于通州,再陆运于大都极为耗费人力物力,为把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运到大都,元朝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从温榆河引水济漕。主持修建了通惠河,将漕运直接通进了京城,开通最晚的通惠河,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大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元三十年(1293年)通惠河通航,同年,忽必烈自上都琢见一“舳舻弊水,漕粮如山”,故赐名通惠。从此南粮北运,通州汇集天下粮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7漕制严格 明代自永乐帝迁都北京之后,“国家奠鼎燕京,而以漕挽仰给东南”,通州漕运关系到明朝的兴亡大事,随着漕运的不断发展,漕运与仓储的管理,规定也越来越趋于完善与加强。明成化八年(1472年)开始制定漕运制度,主要分为支运,长运,兑运,漕运制度实行后,明代的漕运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成化到嘉庆年间,每年漕粮的数额基本保持在400万石的水平,运河漕船的数量大增,极大地推进了北京至通州的城市建设,同时促进了全国经济发展,对政权的巩固,边防的发展,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时规定,漕粮必须按时转运到通州存粮,明时号称“京仓储十四,通仓储十六,”通州又大运西,南,中三仓,三仓共设有16个卫仓。京通仓储关系着京师的粮食的供给和社会安危,通州漕运与仓储对安定北京起着重要的作用。
8治河保运 大运河自开凿之日起,就受到黄河不可回避的干扰,由于黄河的特珠性,很难治理,历史上,黄河泛滥影响漕运,史不绝书。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黄河决口,泛滥60年淤平汴渠。明初黄河承元末之旧河患严重,从永乐时期开始保护运河,保证漕运畅通就成了明代治理黄河的根本原则。“利运道者莫大于黄河,害运道者亦莫大于黄河”。明弘治五年(1492年)七月黄河先溢开封东兰阳等地,又决金龙口,溃黄陵岗,再犯张秋堤,冲决张秋运河,造成漕运中断,明朝廷先后命白昂,刘大复治理黄河,确定了北堵南务的治河策略,基本消除了黄河白河南境内至山东境内的向北决口的威胁,保证了运河的安全,漕运的畅通。
9吴仲兴漕 元末战乱,开凿元代的通惠河淤塞,阻碍漕运。到了明嘉七年(1528年)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吴仲负责对通惠河进行重新勘测,设计并主持了重修了通惠河,经过整治通惠河该由后来的昆明湖引水,东沿金闸河故道到通州城北入白河(北运河)通惠河自东便门大通桥到通州段二十公里,吴仲调整了在北京东便门处的大通桥至通州城北卧虎桥的五座闸,方便了漕运,通惠河自经吴仲修复以后,历明清两代始终通畅不废,成了漕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不仅如此,吴仲并还主持疏浚了白河,将元代通惠河口从张家湾北移到通州城北,从而使通州城东成为转运漕粮的重地。
10康熙盛世 清代满族入关,以北京为都,君临天下,为实现南粮北运继续启用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清王朝的前几位皇帝都十分重视民生漕运,特别是康熙帝非常重视漕运,他将漕运列为治国三大要务之一,一生之中极为重视河工,在山东疏通河道,促进漕运畅通,他还倡行修养生息政策。统一全国制钱重量,开放粮食市场,通过这些举措,全国经济发展,京城储量日丰,国库积银日增。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推行生息免赋政策,又轮免全国省份钱粮,三年中计免天下地丁粮赋三千八百余万石,康熙时期,大运河道通畅,漕运发展,漕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为开创中国历史上的“乾康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11智设五坝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说“南巡之事莫大于何工”,在六次南巡中,五次视察了黄河治理工程,四次视察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康雍乾时期治河的形势是:治河(黄河)即所以治淮(淮河)治淮莫先于治河“。当时,解决黄河水患的关键工程是江苏的清口和洪泽湖的高家堰,乾隆每次视察都要到这两处视察,在第一次时,清口河工后,了解到高家堰与蒋家坝之间的大堤只有三座大坝时,每年到了夏秋两季,由于排泄不畅,很容易发生水害,于是,在高家堰于蒋家坝之间又加建了两座大坝,从此高家堰就有了五座大坝,分别命名为仁,义,智,理,信,每当洪泽湖水位上涨是,根据水势的情况,可以及时调解水的流量,有效地保证了运河及大坝下游的安全。
12开漕壮景 古今中外,节日众多,不甚枚举。在古代不可胜数的节日中,有一个节日为通州独有,即开漕节。开漕节即庆祝首批漕粮到达通州的日子,不是指一般的商船所运到的百货到达通州之日,开漕节始于明代,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塑日,据载,明代运河漕船每年有12143只,共分十帮,由124处卫所,十二万余名军士负责运输,每年农历三月一日始,十月一日返归。每临开漕节,朝廷户部侍郎,巡仓史,巡漕史,漕运总督等官吏和通州地方官员及各省会馆人员,通州市民数万民众,齐聚通州东运河西岸,共庆首批漕船到达。开漕节后,伴随着首批漕船到达通州,亦有大批商船随后跟至,漕船商船衔尾而来,日夜不息,涿成通州八景之“万舟骈集”之壮丽景观。
13漕运终止 人工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一直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是漕运的主要干线,历代漕运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所需物资,有利国家稳定统一,清中叶以后,国衰政乱官吏腐败,疏于河工,加之黄河水灾等自然灾害,运河漕运直接受到了损害,虽然多年整治不见成效,期间又有国外列强入侵,运河渐渐地失去了航运能力。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日益困难。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奏请废漕,清政府诼批准停止漕运。中国古代漕运制度宣告结束。
同年,京津铁路通车,漕粮由天津以火车运至北京各仓,通州地区北运河的漕运使命亦至此结束,历经两千余年的大运河从此成为历史,千年运河黯然离去,日暮斜阳,大清帝国不久也走到了它的人生尽头。
14再展宏图 悠久运河千古事,浩浩宏图万代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工程,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运河沟通了东西流向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与万里长城并称为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位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即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积淀了深厚无比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财富。千年古运河,一朝换新颜。整治运河,保护好运河,科学利用运河的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人的丰功伟业。
当夕阳在燃灯塔尖上滑落,缤纷的霞光映照着千年的运河,流淌着逝去的岁月,把昔日的传奇诉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