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看出,童年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和对世界的观点。
因此,原生家庭对我们人生的上半场可谓重要。
但是,最麻烦的不是我们的人生上半场、我们的童年被导演了,而是我们人生的下半场仍然在这个“被安排”的模式里面。
例如,如果我们在一个冷漠的或者充满暴力,或者不忠诚的家庭里面成长,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会发现历史是惊人地相似,我们的行为模式又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而我们这种处事模式都有双方原生家庭的影子。
小周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品学兼优的女孩子,身边的人都认为她凭借优秀的自身条件一定会顺利找到另一半。
但是和普通女孩不同的是,她每一次恋爱都是无疾而终,好像她永远没有办法正常地和伴侣进入婚姻,后来甚至连正常的恋爱都无法做到,她找不到问题的究竟,甚至一度认为是对方的过错。
“为什么你一整天不给我打电话?” “为什么你不能体谅一下我?” “为什么你就没法找到一个好工作?” ……
在无数次和伴侣的争吵中,她逐渐放弃了继续保持亲密关系的热情。
其实,她在童年时期,经常目睹她父母彼此的粗鲁且暴力地对待,除此之外,她的妈妈总是不停地抱怨、 指责她的爸爸,并且让她站队,妈妈也总是告诉她男人是一 种多么不令人放心的动物。
她的妈妈告诉她,是爸爸毁了她的生活,但是之所以不离婚,是因为想要照顾自己的女儿。
所以她在很小的时候,内心就深深地种下了对男性怀疑的种子。
当她长大后,本能地想要逃离家庭带来的伤害,但是她却无法和自己的伴侣保持长久的、正常的亲密关系,也无法迈入婚姻。
在上面小周的例子里,她童年记忆中的家庭意味着不安全,意味着相互的伤害,意味着本来应该最亲密的两个人, 竟然是相互不信任和相互攻击的。对一个孩子而言,当她长大以后,甚至没有办法和她的父母相处,这种经历是极其沉重的。
她的人生下半场会怎样?很简单,她想要漂泊在外,她想要保持一些松散的关系。她并不想要进入一段很紧密的关系,因为过度地亲密,过度地在一起,对她而言意味着“可能会遭到伤害”,意味着“要和一个最终不可信的人在一起”。
因此,我们人生的下半场,包括我们跟成功、财富的关系,我们是否具有匮乏感,我们在婚姻当中会是怎样,我们是否有安全感,都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也和我们的父母有关。
原生家庭的束缚力量是如此之强。当这些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被疗愈的时候,人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类来讨论——
第一类人会表现出缺乏安全感、不自信、不善于沟通、 自卑而缺爱、没有归属感,同时又很渴望被照顾,却找不到这种力量,总是觉得很无力。
第二类人通过情绪来表达,他们会非常情绪化,甚至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去复制父母的情绪,哪怕很讨厌他们。
也许你很憎恨你父母的某一种情绪,有可能是悲伤、恐惧、抱 怨,有可能是唠叨,也有可能是暴怒,你不妨问问自己,你的情绪是不是很像你的父母?父母对待你的方式是不是有一点像你对待别人的方式,或者你对待自己孩子的方式?
第三类人可能会畏惧婚姻,他们对婚姻的不信任也有可能是复制了父亲或母亲对异性的观点,所以,他们自己也对男性或女性有不同程度的偏见或者憎恨、厌恶。
第四类人没有办法自我表达。这类人通常自我价值感很低,所以并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他们要么害怕权威,跟上司、领导相处困难,要么不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觉得不值得。
也有一些人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经常猜测别人怎么看他。
晓云是由祖父母养大的,但祖父母并没有给她良好的照顾,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她在很小的时候便被远房的 一个亲戚性侵了。
事件发生后,她不敢告诉别人,只能在回到父母身边时,向他们寻求帮助。可是当她回到家向父母坦露自己的遭遇时,父母并没有给她想要的关爱,甚至觉得羞耻,不允许她再提及此事,同龄人也歧视她。
唯一陪伴她的妹妹,在 8岁的时候,因为没有人照看,在外玩耍时不幸溺水身亡。
晓云再也无法在父母的怨怼和憎恨中继续生活下去了。
成年后她有过两段婚姻,都是因为她在婚内出轨而导致离婚,她仿佛在重复着某种仪式一般在重复她悲惨的婚姻, 甚至开始跟已经有亲密异性的男性交往,这让她陷入一个又一个更深的漩涡……
“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的家庭。”她说。妹妹的意外去世让她自责,但更多的却是逃避,她一直避免在人前讨论这个问题,只要有人提起她就会非常生气。
晓云没有意识到自己一方面没有获得爱,另一方面也在内心对妹妹存有深深的负疚感,潜意识里认为,她不该比妹妹幸福。这些都是原生家庭所留下的烙印。
我们曾经以为,当我们长大了,等我们过了18 岁,我们便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是我们真的是在自由自在地、独立地生活吗?
表面上看是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如果我们仔细去看,仔细去分析,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重复过去的印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