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 没想到我会喜欢张爱玲的,关于她,最初的记忆是在笔记本上大段地抄写她的句子: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其实摘抄时,我并不知这是出自张爱玲,只是惊叹本是如此平常的字眼,怎会这般惊艳。后来得知这出自张爱玲的《爱》。再后来,慢慢沉迷在她的文字里,此后便喜欢上了她。
说到喜欢,仅仅是喜欢,并不怎么懂得:不懂她的文字为何如此荒凉;不懂她盛名时为何转身离去,留下一个华丽而苍凉的背影;不懂她为何对亲人如此冷漠绝情;更不懂如此清高孤绝的她,为何见了他,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心里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或许在慢慢的了解中,慢慢地靠近她,才知道,才明白她所说的那句话: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或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孤傲、默然张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佩纶曾为清末京官,祖母为李鸿章幼女李菊耦,父亲张廷重为张佩纶第三子,母亲为清末水师提督黄翼升孙女黄素琼(黄逸梵)。张爱玲童年生活还算富足,但因父母新旧思想不和,忙着为自己的喜怒哀乐抗争,给了张爱玲一个支离破碎的童年。在其五岁时,母亲出洋留学,父亲娶了姨太太,一位在风月场所的风尘女子在生活的消磨下,与张廷重争吵越来越激烈,此后屋子里怒骂声、打闹声、尖叫声响成一片。加之童年的张爱玲没有母爱相伴,父亲吸食鸦片、赌博、娶姨太太,如此的成长环境,让年幼的她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形中的阴影永远的留下来了,其日后的敏感、孤独、冷漠,想来与她曾经的生活环境不无关系。但庆幸的是,父亲开启了对张爱玲中国古典文学的门,年仅八岁的她开始大量阅读通俗小说与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等,年仅十三岁时,便创作了《摩登红楼梦》,之后又创作了《红楼梦魇》。八岁时,黄逸梵回来,全家搬到上海花园洋房,父亲痛改前非,留洋归来的母亲教她学钢琴、学英文、学画画、教她读新时代的杂志......接受这母亲带来的现代的、清新的西方文化气息,她对母亲近乎膜拜的喜欢和爱,在母亲的影响下,张爱玲渴望自己中学毕业后,到英国去读大学,在此后的学习中,她比一般的同学付出更多的汗水。张爱玲度过了一段短暂的、温暖的、幸福的童年。如果这样的温暖在张爱玲的童年持续,长大的她会不会走上完全不一样的道路呢?
莫怪她冷漠十岁时,张爱玲在母亲的争取下入学读书,改名张煐为张爱玲,在无休止的争吵中,父母离婚,母亲再度动身去了法国。在争吵、离别不断的童年中,张爱玲从小学会了忍受孤独、学会了冷眼看世界,学会了伪装,学会了很少为别人哭。1913年,张爱玲进入著名的圣玛利亚女校,遇到对她写作至深的老师--汪宏声。在这里张爱玲初次展露了其文学才华,发表《不幸的她》、《心愿》等文章。12岁时,父亲迎娶继母孙用番,同时富裕的童年渐逝。1937年张爱玲中学毕业,其幻想着出国留学,母亲为其留学之事回国,张爱玲向父亲提出到英国留学请求,因父亲对留洋的母亲的难以掌控,新仇旧恨全发泄在女儿身上,遭继母和父亲嘲骂,并遭父亲和继母的毒打,被父亲关押在家一秋一冬。在这一系列的暴力事件中,慢慢地理解她。莫怪她冷漠,莫怪她至死都不肯原谅父亲,原是父亲先将她负。这一磨难对张爱玲的影响,恐怕连其自己也不清楚,在父亲临近去世时想见她一面都被冷冷的拒绝了,在后来她的作品中,对亲情的描写也多是冷漠、自私、扭曲缺乏温度的。一九三八年,张爱玲逃离父亲家里,与母亲和姑姑同住,很快,黄逸梵发现女儿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天赋,在生活面前的低能儿,十八九岁的大姑娘,竟然不会削平果、在住了两年的房间里找不到门铃.....或许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文学上的天分剥夺了她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但母亲还是从最基本的生活琐事入手,尝试教张爱玲开始适应新生活。但失去经济来源的母亲,在和女儿的生活和教育中,日渐窘迫,但母亲为了让女儿能考上伦敦大学,不惜花重金专门请了英国老师教其数学。一九三九年,张爱玲以远东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英国伦敦大学,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改入香港大学读书,这个对张爱玲不友好的时代,再次让张爱玲的出国留学梦破灭。一九三九年,张爱玲入读香港大学文学院。虽然根据现有展出的资料显示,仅完成首两年课程,但这成为张爱玲生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站。
只身到香港的张爱玲,对这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张爱玲对香港的第一印象并不怎么 样。在这个聚集富豪子弟的港大,张爱玲行走在他们中间,则显得有些孤单,一只破旧的小皮箱,母亲曾拎着它走遍欧洲,送给她,皮箱里装着一点可怜的零用钱......上海的繁华优裕已然远去,在港大,她渴望用自己的努力来填充内心的那份自卑与虚空。都知道张爱玲从小天资聪明,其实,所有成功的天才背后,无不有着一条散满血汗的奋斗之路。在港大,为了取得好成绩,获取学校奖学金,一向不爱揣摩、研究人的张爱玲也开始细心琢磨起每一位授课教授的特点。他们的授课方式、提问方式、对作业的评判标准,她都了如指掌,不管那门功课她是否喜欢。为了获得奖学金,缓解母亲的经济压力;为了可以毕业后免费去英国深造;为了实现自己中学时的理想——有一天也能像林语堂那样用英文写作且一举成名。张爱玲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闲暇与游玩,只为门门功课都考第一;张爱玲为苦练英文,给家人写信用英文,上课记笔记用英文,去图书馆读大量的英文原著.......。港大图书馆成为张爱玲最爱去的地方,无论是冷偏 的古籍旧书,还是新鲜自由的西方文学,张爱玲都游历其间,如一条贪婪的鱼,畅快的汲取、吸收。在这两年里,张爱玲门门考第一,对东西方文化、历史、文学有系统的了解,为她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她登上日后的中国文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喜欢张爱玲的人都知道一个人的名字——炎樱,她是张爱玲一生中最要好的朋友。炎樱与张爱玲的组合似有诸多不搭,其实是再也和谐不过的组合。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一个沉静内敛、天生孤傲、落落寡欢,一个热情洋溢、天真活泼,如同张爱玲给她取的中国名字——炎樱(炎炎夏日的一颗红樱桃)。她们在港大相遇、相知、最终成为形影相伴的闺中密友,她们在一起,互相有惊喜的发现,又彼此欣赏,正好形成一种有益的互补。或许就如在某处看到的一句话:在友情的世界里,也要找准频道,可以是志趣相投,可以是性格互补,总之要彼此相悦、互相吸引才好,她们可能是对这一句话最好的诠释。慢慢长大才知道,朋友如大浪淘沙,常常一路走一路丢,多少曾经惺惺相惜的密友,走着走着,在光阴里彼此走散了。在港大,炎樱的出现让张爱玲暂时忘却了成长中的忧伤,让她不再在孤独与自卑中流连,生活之于张爱玲,终于露出难寻的笑颜。历经时间考验、风雨洗礼的友情,给一生命运多舛、孤苦飘零的张爱玲带来些许人间的温暖,这份难得的温暖是炎樱给她的,炎樱的出现及日后的相伴和见证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等等......这或许是上天对张爱玲的一点点眷顾吧。
张爱玲曾说人生恨事有四:海棠无香;鲥鱼多刺;《红楼梦》未完;高鹗妄改。而对张爱玲的一生,纸上写尽滚滚红尘,却独独不曾对自己的爱情留下只言片语,人生多少爱恨处,张爱玲不说,爱也罢,恨也罢,至死保持缄默,这或许是众多“张迷”的一大恨事。缘分真的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有人说: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应是最幸福甜蜜的一种,但在爱情的世界里,谁会想那个时间对不对?谁又会在意站在自己面前这个人是不是对的那个人?张爱玲与胡兰成因张爱玲的《封锁》而相遇,一个易动情,情多必滥,情滥必薄的家中有妻有子,情场阅人无数的风流才子,一个是为他低到尘埃里,心甘情愿在尘埃里开出欢喜的花来的芳龄正好,对爱情世界净似白纸的文坛才女,他们恋爱了。对于喜欢张爱玲的人来说,无不心疼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的卑微,无不痛恨胡兰成何等的不堪与薄情,或许在面对爱这一盘棋时,谁先动情谁就满盘皆输。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应相信张爱玲是一个聪明剔透的人,一般的凡夫俗子怎会入得她的心、她的眼?亦或许是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胡兰成有可恨之处,也比有可爱之处,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他们才华匹配;他们一起谈诗论文;他们志同道合;他是懂她的;.........
未完……!!!!(此文写于2017年暑假学车之余)
开学后,考证,学习,部门事宜……各种,再无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