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了写作素材之后,我们开始构思文章,和搭建文章的结构。
人的思想是最为活络的,思维活动以数以万亿计,无穷无尽。到达这一步之后,作为新写作者又会面临新的迷惘情况。
这里大家可以套用三套公式,即可得到一个清晰的思维模式。
一套是写生活小品文的,一套是写故事文的,还有一套是写所有文章体材的,主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
写生活小品文的一套是:勾勒、渲染、喷发。
生活小品文一般就是写生活小故事和生活小经验,报刊上的副刊类文章多数是这些,具有灵动和生动的特点,贴近生活和时代的脉搏,从而受到读者的欢迎。构思这种文章一般用三段式。就是勾勒渲染和喷发。勾勒就等于一篇文章的引子。就是写这一件事的开端。渲染就是一件事的中间发展过程。喷发就是一件事的高潮,然后结尾。
其实我所说的勾勒、渲染和喷发,有些人也总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不过我总觉得后者用在思维上比较封闭,不如前者的舒展和直观。为了有更直观的体验,我为大家剖析一篇丁立梅的短文。
不要碰疼她(丁立梅)
跟一家电视台去做一档节目,是某家单位资助一贫困不幸小女孩的事。
那家单位,是在一次下乡活动中,偶然听说小女孩的故事的。小女孩三岁那年,在江上跑运输的父母,突然双双遇难,尸首都不曾找到。从此,她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过。故事很悲惨,那家单位萌发了资助小女孩生活的念头,于是捐了款,送她上学,还不时把她接到单位,让大家轮流带回家住。(前面两段就是勾勒,后面的内容就是渲染)
这事,渐渐被宣传开来,散出温暖的色彩。关注的人自然多,小女孩因此成了媒体的焦点。
她显然很不适应这样的阵势,面对着摄像头,她低了头,一句话也不肯说。她年迈的爷爷,不住地推着她,丫头,叫人呀,叫叔叔,叫阿姨,感谢叔叔阿姨对你的关心。她仍是一声不吭,只偶尔,抬眼扫一下面前的人,那眼神里,有惊慌,有茫然。
按节目安排,有一场景,应是小女孩面对父母的遗像,作出悲伤的神情。小女孩父母的遗像被取出来,玻璃镜框里,两张年轻的脸,绽放着的百合花似的,让人动容。
小女孩却不配合,她看着父母的遗像,没有一点悲伤的意思,甚至,带着漠然。有人轻声地诱导她,琴琴,你想一想啊,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而你没有,你不难过吗?你不想他们吗?
小女孩还是很漠然。
这孩子,是不是智商有问题?有人私下嘀咕。节目一直拍不到理想的效果,任你怎么启发,小姑娘的眼睛里,就是没有悲伤。
大家把目光转向我,因为我跟孩子最容易亲近,他们想让我再去启发启发她。当时正是阳春三月,春在溪头荠菜花。我跟小女孩提出,一起去挑荠菜。小女孩高兴地答应了。
提着篮子,我们走在田野边,小女孩像换了个人似的,在我前面快乐地跳跃着,不时告诉我这叫什么草,那叫什么花。那片天地,仿佛她是它们的主人。
很快,我跟小女孩混熟了,我问她,想过爸爸妈妈吗?
为什么老要我想爸爸妈妈呢?一丝忧愁爬上小女孩的脸。
这一句问,让我发了愣,是啊,我们为什么老要让她想她的爸爸妈妈呢?她对他们,是完全没有记忆的,这应是幸事。我们想唤起的,到底是什么?不过是别样的悲伤,好满足了我们的同情。(上面的那几段就是渲染,后面的这几段就是情感的喷发)
田野里,一片祥和,花们安静地开着,草们安静地绿着。我想,小女孩也是这样的一株植物罢,风或许会吹折她的叶,雨或许会打折她的茎,但生命的顽强,会让她的伤口自己愈合。当春风又吹起的时候,她自会绿起来,她只记得当下的快乐,有什么不好?
当篮子装满荠菜的时候,小女孩告诉我,秋天的时候,还有枸杞摘的,红红的果子,可好看啦。
我望着小女孩,心里涨满感动。那一档节目终因我的坚持,被取消了。我只希望,小女孩能安静地生活在她的世界里,人们不要再去碰疼她。
一套是故事文模式:矛盾冲突、故事线、主题以及艺术手法。
一个故事,如果你有了素材和主题,那么就可以制造矛盾冲突和编织故事线了。
开头我们一定要发展或者是制造矛盾点,要不然文章就会变得平铺直叙,不是故事文了。然后是打造故事线,让你写的这个故事比较曲折,不要直接写到高潮上的主题点上。比如说你写一个关于成功的故事,那你就要多写写他成功之前的百折不挠与多种矛盾,然后是他的化解与过程。这个故事线很重要,给它们是为了最后的主题服务的,有了它们,文章才会变得更丰富,故事才能一步一步的推向高潮,更好表达作者的主题意图。而艺术手法,也常在故事中表现,比如说悬念,铺垫,渲染,对比等等,之所以运用这些艺术手法,是为了最后的主题表现。
前面的文章《不要碰疼她》也可以体现这种构思方法。开头发现小姑娘的疑惑,这是故事的矛盾和冲突。然后故事线展开,第一视角的人物带着小姑娘去野地里散心,试图打开她的心结,但是后来发现小姑娘的心思是那么的单纯,最后被她触动了,故事被推到了高潮主题点,不要用我们自以为是的想法,去伤害那些单纯而幼小的心灵。这个故事用的手法是先抑后扬,以及悬念。使这个艺术手法,我们不要故意去想它,只要故事线够曲折,开始的悬念感足够,那这个艺术手法是自然而然的展现出来的。
当然写作是思维的事,我们的构思不可能和别人的一样,其实就连原作者也不可能写出一模一样的文章。思维模板只能提供一个大体的思路和方向。
再有一套是万能构思模式:人,地,事,物,时。
这一套写作的构思模式,对于上面的那两套模式来说,它是纯开放式的。其实这也是写作底层的思维。
所以说人、地、事、物、时,是写作的思维基础,我们阅读作品也是接收到这几个纬度。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构思方法,让所写的内容形成人物流,或者是时间流,空间流,物品流,以及事件流。也就是把握人物或者是时间,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物品,或者是事件,围绕着这一种或者是多种去描写和叙述,作品内容就自然而然出来了。这个构思方法无论是小说或者是散文都可以用。
这三个写作的思维模式都是高手总结出来的。要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出一种思维模式,以提高自己的效率,让每一次思考更简练和便捷。
说完构思,再来说说结构。一位培训老师说得好,文章的结构就是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不要迷失方向,所以我们要弄好文章的结构。不过老实说我并不赞同字面上的一些结构方式,比如说总分总之类的,我觉得那是一种物理性质的结构。我更欣赏那些开放性的结构,自然而有个性。
可是话说回来,个性不等于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所以还是要有一些框架,使文章不要离题太远。我在一本刘洋写的书里找到三个结构方法,比较实用,而且又不至于太有套路感,过于约束人。这三个结构方法:第一是故事法,第二是金字塔法,第三个是天马行空法。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三个方法。
故事法比较好理解,就是用故事来表达。金字塔法一般用在干货文或者是议论文,大的点涵盖小的点,层层深入,条理清晰。天马行空法就是写点别的,引人入胜,然后再关键的一点切入作者的主题思想,这个一般很少人用,因为这剑走偏锋,也容易擦枪走火,造成离题。
这三个结构,最终是离不开写作的底层逻辑,那就是“人物时事地”这几个要素。
如果觉得这三个结构方法不行,就用沈从文老先生的一个方法,那就是“贴着人去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