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长大后,我活成了最讨厌的父母的模样——如何中断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长大后,我活成了最讨厌的父母的模样——如何中断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作者: 梧桐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22-10-17 23:16 被阅读0次

    关于作者: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个人执业中。拥有十多年心理学学习经历,多年心理、教育领域工作经验,以及系统的心理咨询受训背景。擅长人际困扰、情绪问题、个人成长、亲子养育类咨询,已提供个体咨询1200+小时。欢迎关注和交流!

    有一天午休时,我收到朋友小云的微信,她说你什么时候有空?我想找你咨询,我可以付费的。

    我说鉴于我们多年的朋友关系,你知道我是不可以给你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但是你有什么想聊的,可以跟我说一说,我可以帮你看一看你的情况是不是需要去找心理咨询师。

    聊天中得知,她最近和两岁半的女儿之间常常起冲突,因为孩子不吃饭、晚睡觉、抢玩具等等的事情,都可以弄到剑拔弩张的地步。她发过来的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从小就是被爸妈吼大的,最严重的时候会被吓尿裤子。

    为了不被爸妈吼,我变得乖巧懂事,性格温顺,待人友好。但是被吼大的经历实在是太恐怖了,我曾在心中暗暗发誓,要么我以后不生孩子,一旦我有了孩子,一定要温柔对待她。”

    “所以我在大街上看到那些完全不顾形象对孩子大肆发飙的父母,我内心是非常鄙视的,我觉得他们就像我的父母一样,不能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又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极其无知无能的表现,我以后一定会跟他们不一样!

    直到现在我自己成为了母亲,对着孩子歇斯底里地发飙的那一幕也在我的生活中反复上演。当我越来越明显地看到我的孩子因为芝麻大一点的小事被我大声吼叫批评,显现出一副害怕顺从的样子,我好像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而我则变成了我最讨厌的父母的样子,我真的觉得好无助……”

    自从我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收到过不少来自亲戚朋友同学的问询或求助,而且大多是在他们成为母亲或者父亲,在和自己孩子的关系中遇到阻碍的时候。因为养育孩子的情感投入和复杂历程,足以触发为人父母者早期的创伤体验。

    心理咨询理论中对于小云们的困境有一种说法——“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说的是那些在被父母养育的过程中受过创伤(例如被虐待、被忽视等)的孩子,成年后更有可能成为创伤性的父母,不断重复他们在婴幼儿和儿童时期的糟糕体验,用病理性的或创伤性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

    一些精神分析学家曾用“育婴室的幽灵”来比喻父母自身婴儿期及童年期创伤的精神及情感残余,它们是在父母与孩子关系中再次造成伤害的基础。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这种创伤的代际传递甚至是有表观遗传学层面的基础的:即创伤可以在一个人的基因上留下化学痕迹,这种化学痕迹并不会引起DNA序列的改变,但它却能改变基因的表达方式。

    如果这些创伤未经处理而一代一代传递下去,想一想还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经历过创伤的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创伤性父母。那是什么决定了父母的过去是否会在他们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演呢?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本质的差别在于是否有情感的压抑和隔离。也就是说那些隔离和压抑掉了自己被养育中遭受创伤时的情绪情感体验的父母,更有可能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祖辈病理性的养育方式。

    而若父母去承认、面对自己被养育过程中的痛苦,将那些“育婴室的幽灵”意识化,培养对创伤历史及其影响的觉知——即心智化(mentalization)——则能够中断创伤的代际传播。

    皮特·冯纳吉等心智化的研究者指出,心智化是“一种人类正常的结合自己内在心理状态(例如欲望、动机、感受、信念)来理解和解读自身以及他人行为的一种想象的能力”。

    当养育者具备了良好的心智化水平,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心智化能力。作为父母,如何培育我们自身的心智化水平,以更好地养育孩子,避免错误的养育方式“套娃”式传递呢?

    01

    梳理和面对自己被养育的历史

    人们常常是根据自己被养育的过程,去学习如何当父母的。父母养育在我们身上常常会留下两种印记:一种是认同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向攻击者认同);

    一种是采取看似与父母养育自己的方式完全相反的方式,本质上也是一种认同,只不过是反向认同(向背叛者认同)。这种认同或者反向认同,如果未经意识化,就成了育婴室的幽灵。

    小云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当她小时候表达出悲伤、焦虑、生气等负面情绪的时候,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共情安抚,还常常遭到父母严苛的批评。而当她生了女儿以后,就十分在意女儿的需求和感受,但这种过度的共情又常常会让小云陷入一种焦虑和疲惫的状态。

    当它们一点一点累积,最终造成了某个时刻面对孩子时歇斯底里地爆发。虽然极力避免,但是小云还是看到父母的养育方式在自己和孩子的身上重演。

    有句话说,我们不能离开我们未曾到达的地方。小云的这种“看见”就是一种“到达”,进而才能有“离开”的可能。

    当然,育婴室中不仅有“幽灵”,也有“天使”。天使是那些最初来自照料者的慈爱的情感体验,它让孩子感到被保护和被关怀。养育者自身从记忆中找出过去的天使体验,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修复代际创伤。

    所以我们需要去不断地回想自己的父母养育自己的细节,尽可能地找出那些“幽灵”和“天使”。可以借助以下的问题(源自丹尼尔·西格尔的父母自我反思12问)帮助自己梳理:

    1 你怎么看待成长?

    2 童年时你和父母相处得怎么样?从童年到少年到成年,你和父母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3 你和母亲与你和父亲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似?在和父母的相处上,你有什么喜欢或讨厌的地方?

    4 你是否被父母拒绝过、惊吓过?是否还有其它经历让你感到难以承受,或者精神上受到了创伤?它们对你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5 小时候父母是如何教育你的?这对你的童年有什么影响?对你现在为人父母有什么影响?

    6 你小时候是否和父母有过长期的分离?你能记起分离时的感觉吗?这种感觉如何?

    7 在你童年的生活中,是否有重要的人过世了当时你的感受如何?这对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8 当你高兴或兴奋的时候,你的父母有什么反应?当你烦恼或不快乐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9 小时候是否还有其他人照顾过你?他们照顾得怎么样?

    10 小时候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吗?当时你有没有依靠你和父母或其他人建立的关系走出困境?这些关系对你有什么帮助?

    11 童年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你是否因为童年的一些经历而特别讨厌某种行为?你是否想改变某些行为,但是遇到了困难?

    12 你认为童年年经历对你成年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在和他人的相处及对自己的认识上,你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02

    培养自己的觉察力和反思力

    良好的觉察力和反思力能够帮助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更容易进入心智化状态。“觉察”是通过不加评判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帮助松开内在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掌控。“反思”则是对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意义保持好奇,它是心智化的前兆。

    比如当多次提醒女儿去睡觉而不被孩子理睬的小云,可能会观察到自己当下的身体感觉(心跳加快,呼吸逐渐变深,脸上有些发热)、情绪感受(生气、厌烦、焦虑)、想法(又跟我对着来、又不听我的)。

    她可以在心中给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标记”:这是心跳、这是呼、这是吸、这是发热;这是生气、这是厌烦、这是焦虑;这是一个想法。此时的小云就处在一种自我状态的觉察之中。

    这种觉察可以帮助我们放慢和暂停面对孩子时无意识的自动反应,而进入有意识的状态。这种对此时此刻的觉察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地“观察”、“标记”这样的练习来提升的。

    而慢下来小云可能会在心中进一步“反思”:是什么让孩子还没有去睡觉呢?她的回答可能是:新买的玩具还没玩够?下午觉睡的时间太长还没有困意?害怕睡觉时的黑暗或噩梦?不想和妈妈分开?当小云能这样反思时,可能就不再被“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就是想要违逆我”而局限。

    除了反思孩子的状态,小云还可能会对自己的状态进行反思:又是什么让我此刻那么想让女儿去睡觉呢?她也许会发现:假期连续陪孩子,让她没有了自己的时间空间,很想趁女儿睡了自己一个人好好待一会儿;或者自己有个工作报告没写完,想女儿睡了后赶紧加下班;又或者就是想要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

    反思下去,小云还可能有更多的发现:每当孩子不听从她的指令,她的焦虑感烦躁感就会冒出来,孩子也会因为她焦虑时的语音语调而变得焦虑不安。孩子的这种焦虑也让小云觉得似曾相识,因为那也是她小时候面对父母的烦躁时的样子。

    当年小云的父母未曾好好容纳过她的焦虑,让她到现在都不太能够耐受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就更难以腾挪出心理空间来容纳女儿的焦虑。这种多重焦虑的交互作用最终让小云放大了对孩子的反应……

    当小云能通过觉察和反思走到这里,理解了孩子和自己双方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时,她就成功地启动了心智化状态

    这个姿态能够给小云带来灵活的注意能力、对新的信息保持开放,并且有能力对同一个体验从多样的观点去考虑,还可以帮助她调节自己的愤怒,从而使养育者能够以一种更加中立、更加有效的方式来给孩子设定限制。

    03

    寻求原生家庭以外的专业支持

    有时候心智化的培养,并不是那么容易借助自己来完成的。这时我们可以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比如当你意识到自己常常容易焦虑、抑郁并且长期无法排解,可以尽早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帮助。

    这种寻求帮助的时机甚至可以早到怀孕之前。通过心理专业人士的协助,把自己作为小孩子没有被好好照顾而激发出的情感体验意识化。

    有时候养育上的困难是在孩子出生不久后集中爆发出来的,这时可以请相关专业人士做母婴关系的评估,来提早发现问题改善问题。

    还可以加入一些具有心理支持功能的父母成长团体,或者参加实践反思性养育的社群、读书讨论会等,借助同质群体的力量来支持自己,培养自己的心智化能力,进而更好地养育孩子。

    注:分享已征得当事人同意,并经过加工处理。

    参考资料:

    《反思的爱: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

    《母婴关系创伤疗愈:早期创伤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智化临床实践》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大后,我活成了最讨厌的父母的模样——如何中断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xj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