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习惯性的否定别人的话语,尽管从常规角度来看,别人的说法并没有什么问题。
他们把“不是”,“不”,“不对”,这样的的话语当做口头禅,习惯性的去反驳别人,而他们用来反驳的依据,只是别人讲述的普遍现象中的特例,不足以代表一般情况。
有时候,他们反驳并没有实际的特例,仅仅就只是“不”,而没有反驳的依据,说不出所以然,给出一句:
“不,我就是觉得不”。
更有甚者,他们阐述的观点和对方其实是一致的,他们也会以“不是”来开头。好像这种习惯性的说“不”,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口头否定一切向自己信息。
也许他也没有仔细思考对方建议的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只是随口就把“你这样不行”、“你这种想法不对”,这样的反对语言挂在嘴边,让对话充满负能量。而往往这种负能量,给人的感觉并不好,让人感觉很不舒适,从而丧失与之对话的兴趣。
反驳型人格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他们也明白自己确实犯了错。他们在这种需要认错的情况下,会选择引出新的问题,企图以新的问题来掩盖或者转移已有的问题,最终把问题转嫁到别人身上,我们称呼这种人为“杠精”。
“杠精”的给人的直观感受便是遇到问题时强词夺理和偷换概念。
强词夺理:
“我都已经道歉了,你还要怎么样?”占据道德的制高点,我已经道歉了,你不应该再计较,不管道歉是否有诚意,有没有意识到错误。如果你再计较,那就是你有问题。
偷换概念:
“抛开事实不谈,难道你就没有错吗?”尽管我知道事情是我有错,但是把事实抛开,难道你就什么错都没有吗?典型的偷换概念,把自己的问题抛开,转移到别人身上。
反驳型人格的人,总是在出现问题时,把错误都归结到别人身上。他们犯了错,还会以更强势的姿态,去找别人的问题,或者找以前的问题,来让对方放弃追究,效果更好时,甚至可以占据主动。对方为了选择不继续争吵,有时反而会妥协让步,事情自然就不了了之。这种做法让他们尝到甜头,通过这种强词夺理和偷换概念的方法,不用直面问题,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
从局限的角度来看,确实少了很多道歉和放低姿态的卑微场面。但从长远来看,在人际交往上,却会错过很多。不懂得照顾别人情绪的人,不会自省的人,往往会成为一般人眼中“不好打交道”的存在。
我去年换了一个公司工作,和朋友谈起,他说这家公司规模还挺大的。我笑言就一个小公司而已。朋友说不小啊,已经挺不错了。我回答到:“你说得也有道理,从一些方面来说的话,它的规模确实还挺大的。”
朋友听完说,我终于知道你为什么朋友那么多了,和很多人都聊得来,因为你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
反驳可以,而且很有必要。一个人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不要去没有依据习惯性的反驳,更不要企图以更强势的态度,去逼对方妥协,这种方式会很容易弄坏人际关系。习惯性反驳带来的收益,肯定没有因此而丢失的东西重要。
网友评论